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煤直接液化残渣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2章 原材料性能与DCLR预处理技术第14-26页
    2.1 原材料基本性能第14-17页
        2.1.1 沥青第14页
        2.1.2 DCLR第14-15页
        2.1.3 高芳烃油第15页
        2.1.4 马来酸二辛酯第15-16页
        2.1.5 四氢呋喃第16-17页
    2.2 DCLR的微观结构分析第17-19页
        2.2.1 组分分析第17页
        2.2.2 元素分析第17-18页
        2.2.3 官能团分析第18-19页
        2.2.4 分子量分布第19页
    2.3 DCLR改性沥青的探索性研究第19-21页
    2.4 DCLR材料的预处理技术第21-25页
        2.4.1 基于组分调节理论的复配技术第21-22页
        2.4.2 基于相似相溶理论的预处理技术第22-24页
        2.4.3 预处理方案的比选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THFS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26-35页
    3.1 THFS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第26-31页
        3.1.1 正交试验设计第26-29页
        3.1.2 灰关联分析第29-31页
        3.1.3 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第31页
    3.2 THFS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与表征第31-34页
        3.2.1 THFS改性沥青的宏观性能评价第31-32页
        3.2.2 THFS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表征第32-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THF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第35-51页
    4.1 流变学基础理论第35-37页
    4.2 应变扫描第37-38页
    4.3 温度扫描第38-45页
        4.3.1 THFS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性能第38-42页
        4.3.2 THFS改性沥青中温抗疲劳性能第42-44页
        4.3.3 THFS改性沥青低温抗开裂性能第44-45页
    4.4 频率扫描第45-50页
        4.4.1 THFS改性沥青频率扫描分析第45-47页
        4.4.2 基于时温等效原理的模量主曲线拟合第47-48页
        4.4.3 基于CAM模型的THFS改性沥青黏弹行为研究第48-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THFS改性沥青感温性能研究第51-59页
    5.1 基于针入度分级体系的THFS改性沥青感温性能评价第51-54页
        5.1.1 针入度指数PI第51-52页
        5.1.2 针入度黏度指数PVN第52-53页
        5.1.3 黏温指数VTS第53-54页
    5.2 基于SHRP PG体系的THFS改性沥青感温性能评价第54-57页
        5.2.1 复数模量指数GTS第54-56页
        5.2.2 蠕变劲度指数STS第56-57页
    5.3 THFS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THFS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第59-70页
    6.1 基于宏观性能的THFS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第59-66页
        6.1.1 宏观性能分析第59-60页
        6.1.2 以软化点为参数的老化动力学方程第60-66页
    6.2 基于微观结构的THFS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第66-68页
        6.2.1 四组分及胶体结构分析第66-67页
        6.2.2 红外光谱分析第67-68页
    6.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7章 THFS改性沥青复配技术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第70-75页
    7.1 THFS改性沥青的复配技术第70-72页
        7.1.1 THFS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第70页
        7.1.2 THFS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第70-72页
    7.2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第72-73页
        7.2.1 经济效益分析第72-73页
        7.2.2 社会效益分析第73页
    7.3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结论第75-76页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的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型SMA弹簧—摩擦阻尼器在网壳结构中的减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