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低维碳纳米材料信号增强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5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电化学传感器第14-19页
        1.2.1 电化学传感器分类第15-18页
        1.2.2 电化学传感器发展第18-19页
    1.3 碳纳米材料第19-32页
        1.3.1 碳纳米管第19-26页
        1.3.2 石墨烯第26-32页
    1.4 本论文工作设想第32-35页
第2章 基于免标记富 C 碱基SSDNA 探针和多壁碳纳米管可控自组装信号放大电化学检测银离子第35-44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36页
        2.2.2 MWCNTs 预处理第36页
        2.2.3 巯基十六酸修饰(MHA/SAM)金电极制备第36-37页
        2.2.4 电化学检测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2.3.1 实验原理第37-38页
        2.3.2 电化学表征和可行性考察第38页
        2.3.3 实验条件优化第38-40页
        2.3.4 银离子检测灵敏度考察第40-41页
        2.3.5 选择性考察第41-42页
        2.3.6 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考察第42页
        2.3.7 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第42-43页
    2.4 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基于石墨烯可控自组装和酶切循环放大免标记的电化学核酸适体传感器用于γ-干扰素高灵敏检测第44-54页
    3.1 前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7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45-46页
        3.2.2 实验仪器第46页
        3.2.3 石墨烯制备第46页
        3.2.4 石墨烯-aptamer 复合物制备第46页
        3.2.5 MHA/SAM 修饰金电极制备第46页
        3.2.6 电化学检测第46-4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3.3.1 实验原理和石墨烯的 AFM 表征第47-48页
        3.3.2 实验的可行性验证第48-49页
        3.3.3 实验条件优化第49-51页
        3.3.4 IFN- 检测第51-52页
        3.3.5 选择性考察第52页
        3.3.6 复杂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第52-53页
        3.3.7 稳定性考察和电极的重复性使用第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基于-环糊精聚合物功能化的还原石墨烯复合物用于金刚烷胺的电化学高灵敏检测第54-65页
    4.1 前言第54-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55页
        4.2.2 -CDP/rGO 制备第55-56页
        4.2.3 负载亚甲基蓝 -CDP/rGO 修饰玻碳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定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4.3.1 实验原理第56-57页
        4.3.2 -CDP/rGO 合成与表征第57-58页
        4.3.3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58-59页
        4.3.4 可行性第59-60页
        4.3.5 条件优化第60-61页
        4.3.6 金刚烷胺灵敏度考察第61-63页
        4.3.7 选择性考察第63页
        4.3.8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考察第63页
        4.3.9 实际样品检测第63-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一锅法合成联吡啶钌掺杂的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物用于固态电致化学发光高性能传感器研究第65-75页
    5.1 前言第65-66页
    5.2 实验部分第66-67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66-67页
        5.2.2 Ru(bpy)_3~(2+)掺杂的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物制备第67页
        5.2.3 电极的修饰与测定第67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67-74页
        5.3.1 Ru/GO-SiCF 表征第67-69页
        5.3.2 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第69-70页
        5.3.3 实验条件优化第70-71页
        5.3.4 灵敏度考察及动力学过程第71-72页
        5.3.5 稳定性考察第72页
        5.3.6 多巴胺检测第72-74页
    5.4 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97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完成的学术论文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包虫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线粒体脑肌病1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