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3页 |
| 1.2.1 区域能源效率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 1.2.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3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3-17页 |
| 1.3.1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 1.3.3 预期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2.1.1 能源效率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1.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 第18页 |
| 2.2 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 2.2.1 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条件 | 第18-19页 |
| 2.2.2 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19-21页 |
| 2.3 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推导 | 第21-27页 |
| 2.3.1 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测算模型简介 | 第21-23页 |
| 2.3.2 基于基本模型的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推导 | 第23-27页 |
| 3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测算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 第27-39页 |
| 3.1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测算 | 第27-34页 |
| 3.1.1 测算方法概述与变量说明 | 第27-31页 |
| 3.1.2 实证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 3.2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测算 | 第34-36页 |
| 3.2.1 测算模型简介与变量说明 | 第34-35页 |
| 3.2.2 实证计算 | 第35-36页 |
| 3.3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 第36-39页 |
| 3.3.1 时间演变分析 | 第36页 |
| 3.3.2 空间演变分析 | 第36-39页 |
| 4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5页 |
| 4.1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页 |
| 4.2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 4.2.1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 | 第40-41页 |
| 4.2.2 空间面板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第41页 |
| 4.3 实证检验及分析 | 第41-45页 |
| 4.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2页 |
| 4.3.2 空间面板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5.2 强化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空间相互作用的具体对策 | 第45-46页 |
| 5.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