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MIMO 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MIMO 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1 MIMO 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MIMO 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 第13-25页 |
2.1 大尺度衰落 | 第14-16页 |
2.1.1 路径损耗 | 第14-15页 |
2.1.2 阴影衰落 | 第15页 |
2.1.3 典型模型 | 第15-16页 |
2.2 小尺度衰落 | 第16-19页 |
2.2.1 时间色散衰落 | 第17-18页 |
2.2.2 频率色散衰落 | 第18页 |
2.2.3 典型模型 | 第18-19页 |
2.3 仿真分析 | 第19-25页 |
2.3.1 大尺度衰落的仿真 | 第19-22页 |
2.3.2 Hata 路径损耗模型的仿真 | 第22-23页 |
2.3.3 Rayleigh 分布模型与 Rician 分布模型的仿真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无线信道模型 | 第25-42页 |
3.1 无线信道建模的必要性 | 第25页 |
3.2 无线信道建模的发展与方法 | 第25-28页 |
3.2.1 从 SISO 到 MIMO 的演变 | 第25-27页 |
3.2.2 信道建模的方法 | 第27-28页 |
3.3 MIMO 统计信道模型 | 第28-35页 |
3.3.1 MIMO 无线信道参数 | 第28-30页 |
3.3.1.1 发射信号离开角(AOD)及接受信号的到达角(AOA) | 第29页 |
3.3.1.2 收发多天线的配置与天线元的距离 | 第29-30页 |
3.3.1.3 角度功率谱(PAS)与角度扩展(AS) | 第30页 |
3.3.2 MIMO 信道的空间相关性 | 第30-35页 |
3.3.2.1 相关性的定义 | 第30-31页 |
3.3.2.2 PAS 模型 | 第31-35页 |
3.4 基于 3GPP MIMO 信道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35-42页 |
3.4.1 仿真的流程 | 第35-36页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第四章 MIMO 信道容量 | 第42-54页 |
4.1 不同系统的信道容量 | 第42-44页 |
4.1.1 SISO 系统 | 第42页 |
4.1.2 SIMO 系统 | 第42-43页 |
4.1.3 MISO 系统 | 第43-44页 |
4.2 确定性 MIMO 信道容量 | 第44-48页 |
4.2.1 发射端已知 CSI 的信道容量 | 第46-47页 |
4.2.2 发射端未知 CSI 的信道容量 | 第47-48页 |
4.3 随机 MIMO 信道容量 | 第48-49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49-54页 |
4.4.1 MIMO 信道的遍历容量 | 第49-50页 |
4.4.2 SISO,SIMO,MISO,MIMO 信道容量的比较 | 第50-51页 |
4.4.3 发射端已知 CSI 与未知 CSI 的信道容量比较 | 第51-52页 |
4.4.4 MIMO 信道容量与信道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室内 MIMO 信道的分析与仿真 | 第54-67页 |
5.1 室内 MIMO 信道 | 第54-60页 |
5.1.1 室内传播环境 | 第54-56页 |
5.1.2 室内信道模型 | 第56-60页 |
5.1.2.1 莱斯因子对 MIMO 信道容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5.1.2.2 不同天线阵列对 MIMO 信道容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2.3 不同天线间距对 MIMO 信道容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 天线选择技术 | 第60-66页 |
5.2.1 天线选择技术原理 | 第60-61页 |
5.2.2 天线选择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3 另一种天线选择方法 | 第63-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全文小结 | 第67页 |
6.2 未来的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