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德兴市电网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12页 |
1.3 当前国内外变电站现状及设计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2 设计现状 | 第13页 |
1.4 变电站设计原则及内容 | 第13-16页 |
1.4.1 变电站设计原则 | 第13页 |
1.4.2 设计内容 | 第13-16页 |
第2章 长田 110kV 变电站建设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2.1 长田变电站工程概况 | 第16页 |
2.2 设计水平 | 第16页 |
2.3 变电站设计原则 | 第16-17页 |
2.4 设计范围 | 第17-18页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第18-26页 |
3.1 电力系统概况 | 第18-21页 |
3.1.1 德兴市电力系统概况 | 第18页 |
3.1.2 德兴电力负荷预测 | 第18-20页 |
3.1.3 德兴地区“十二五”电网规划 | 第20-21页 |
3.2 接入系统方案 | 第21-22页 |
3.2.1 变电站建设规模 | 第21页 |
3.2.2 110kV 接入系统方案 | 第21页 |
3.2.3 35kV 接入系统方案 | 第21-22页 |
3.2.4 10kV 接入系统方案 | 第22页 |
3.2.5 长田变远期接入系统设想 | 第22页 |
3.3 电气计算 | 第22-23页 |
3.4 无功补偿平衡及调相调压计算 | 第23-24页 |
3.4.1 无功补偿平衡 | 第23页 |
3.4.2 调相调压计算 | 第23-24页 |
3.5 线路型式及导线截面选择 | 第24页 |
3.6 系统对有关电气参数的要求 | 第24-25页 |
3.6.1 主变参数 | 第24页 |
3.6.2 短路电流水平 | 第24-25页 |
3.7 无功补偿容量 | 第25页 |
3.8 电气主接线 | 第25页 |
3.9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第25-26页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第26-40页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第26-27页 |
4.1.1 110kV 线路保护 | 第26页 |
4.1.2 110kV 母线保护 | 第26页 |
4.1.3 35kV 线路保护 | 第26页 |
4.1.4 故障录波 | 第26-27页 |
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第27-30页 |
4.2.1 调度关系 | 第27页 |
4.2.2 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电能计量系统现状 | 第27页 |
4.2.3 远动信息配置原则 | 第27-29页 |
4.2.4 接入系统方案及设备配置 | 第29页 |
4.2.5 电能计量系统 | 第29页 |
4.2.6 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 | 第29-30页 |
4.3 系统通信 | 第30-33页 |
4.3.1 调度关系 | 第30页 |
4.3.2 相关赣东北地区电力光纤通信网现状 | 第30页 |
4.3.3 业务需求 | 第30-31页 |
4.3.4 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4.3.5 变电站数据通信网接入 | 第32页 |
4.3.6 其它通信设施 | 第32-33页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 | 第33-34页 |
4.4.1 设备配置 | 第33页 |
4.4.2 网络通讯设备 | 第33-34页 |
4.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第34页 |
4.5.1 110kV 主变保护 | 第34页 |
4.5.2 35(10)kV 线路、站用变压器、电容器保护 | 第34页 |
4.6 一体化电源系统 | 第34-35页 |
4.6.1 监控平台 | 第34页 |
4.6.2 交流电源子系统接线 | 第34-35页 |
4.6.3 直流电源子系统接线 | 第35页 |
4.7 其他二次系统 | 第35-37页 |
4.7.1 对时系统 | 第35-36页 |
4.7.2 智能辅助系统 | 第36-37页 |
4.8 二次设备组屏及布置原则 | 第37-40页 |
4.8.1 站控层设备组柜安装原则 | 第37页 |
4.8.2 间隔层设备组柜原则 | 第37-38页 |
4.8.3 过程层设备组柜方案 | 第38页 |
4.8.4 其他二次设备组柜方案 | 第38页 |
4.8.5 网络设备组柜方案 | 第38-40页 |
第5章 变电站站址选择 | 第40-49页 |
5.1 站址选择过程概述 | 第40页 |
5.2 站址区域概况 | 第40页 |
5.3 站址的征地、拆迁赔偿情况 | 第40-41页 |
5.4 站址地理条件 | 第41-42页 |
5.5 站址水文气象地质条件 | 第42-45页 |
5.5.1 工程流域概况 | 第42-44页 |
5.5.2 站址地质条件 | 第44-45页 |
5.6 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 | 第45页 |
5.7 站用电源 | 第45-46页 |
5.8 站址环境 | 第46-47页 |
5.9 通信干扰 | 第47页 |
5.10 施工条件 | 第47页 |
5.11 站址方案结论 | 第47-49页 |
第6章 变电站工程方案 | 第49-63页 |
6.1 电网概况 | 第49页 |
6.2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第49-57页 |
6.2.1 电气主接线 | 第49-50页 |
6.2.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第50-54页 |
6.2.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第54-57页 |
6.3 电气布置 | 第57-59页 |
6.3.1 配电装置选型 | 第57-58页 |
6.3.2 总平面布置 | 第58页 |
6.3.3 站用电及照明 | 第58-59页 |
6.3.4 电缆设施 | 第59页 |
6.4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 第59页 |
6.4.1 站区总体规划 | 第59页 |
6.4.2 站区总平面布置 | 第59页 |
6.5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 第59-60页 |
6.5.1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 第59-60页 |
6.5.2 地基处理方案 | 第60页 |
6.6 供排水系统 | 第60页 |
6.7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 第60-61页 |
6.7.1 室内气象参数 | 第60-61页 |
6.7.2 通风设计 | 第61页 |
6.7.3 空调设计 | 第61页 |
6.8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 第61-63页 |
6.8.1 站区总平面布置消防措施 | 第61页 |
6.8.2 站区建(构)筑物 消防措施 | 第61页 |
6.8.3 电气设施消防 | 第61-62页 |
6.8.4 消防给水系统 | 第62-63页 |
第7章 变电站建设的节能、环保、抗灾措施分析 | 第63-67页 |
7.1 系统节能分析 | 第63页 |
7.2 变电节能分析 | 第63-65页 |
7.2.1 变电站新技术应用 | 第63-64页 |
7.2.2 变电站节能措施分析 | 第64-65页 |
7.3 环保措施 | 第65-66页 |
7.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8章 变电站建设的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 第67-71页 |
8.1 工程概况 | 第67-68页 |
8.1.1 变电部分 | 第67页 |
8.1.2 香屯对侧间隔部分 | 第67页 |
8.1.3 光纤通信工程 | 第67页 |
8.1.4 110kV 线路工程 | 第67页 |
8.1.5 35kV 配套线路 | 第67-68页 |
8.1.6 10kV 配套线路 | 第68页 |
8.2 投资估算 | 第68页 |
8.3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第68-69页 |
8.4 经济评价 | 第69-70页 |
8.5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