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14-34页 |
1.人工湿地概述 | 第15-20页 |
1.1 人工湿地的由来 | 第15页 |
1.2 人工湿地类型 | 第15-17页 |
1.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 第17-19页 |
1.4 人工湿地的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2.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 第20-22页 |
2.1 氮去除机理 | 第20-21页 |
2.2 磷去除机理 | 第21-22页 |
3.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 第22-27页 |
3.1 植物对无机化合物的吸收 | 第22-23页 |
3.2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吸收和新陈代谢 | 第23页 |
3.3 蒸腾作用 | 第23页 |
3.4 植物根生长对土壤基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3.5 植物的气体运输和到根围的氧气释放 | 第24页 |
3.6 植物释放含碳化合物植物根际微生物 | 第24-25页 |
3.7 植物根际微生物 | 第25页 |
3.8 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 | 第25-26页 |
3.9 影响去除致病菌的因素 | 第26页 |
3.10 生态美学价值 | 第26-27页 |
3.11 经济价值 | 第27页 |
4.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和土壤酶的作用 | 第27-29页 |
4.1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 第27-28页 |
4.2 人工湿地中土壤酶的作用 | 第28-29页 |
5.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群研究 | 第29-32页 |
5.1 植物功能多样性概述 | 第29页 |
5.2 植物功能群的定义和划分 | 第29-30页 |
5.3 植物功能多样性与资源动态 | 第30-31页 |
5.4 植物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第31-32页 |
6.本研究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7.本项研究的意义 | 第33页 |
8.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8.1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8.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介绍 | 第34-35页 |
2.水质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研究 | 第35页 |
4.植物生长状况研究方法 | 第35页 |
5.湿地植物对氮磷去除贡献的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6.植物光合速率和叶绿素测定 | 第36页 |
7.植物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 第36-37页 |
7.1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7.2 微生物数量测定 | 第37页 |
7.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8.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第三章: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 第38-46页 |
1.人工湿地对观鱼池水的净化效果 | 第38-42页 |
1.1 人工湿地运行前后观鱼池水的透明度变化 | 第38-40页 |
1.2 观鱼池水与人工湿地出水的NH_4-N、TN和NO_3-N | 第40-41页 |
1.3 观鱼池水与人工湿地出水的COD_(Mn)和BOD_5 | 第41-42页 |
1.4 观鱼池水与人工湿地出水的TP | 第42页 |
2.观鱼池水与未净化对照池水(南塘)的比较 | 第42-44页 |
3.讨论 | 第44-46页 |
3.1 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3.2 净化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第四章: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景观功能 | 第46-54页 |
1.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46-49页 |
2.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根深分布和根系生物量 | 第49-50页 |
2.1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根深分布 | 第49页 |
2.2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根系生物量 | 第49-50页 |
3.讨论 | 第50-54页 |
3.1 人工湿地中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50-51页 |
3.2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运用 | 第51-54页 |
第五章: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对氮磷去除的贡献 | 第54-60页 |
1.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生活力 | 第54页 |
2.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54-56页 |
3.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氦磷浓度 | 第56页 |
4.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氮磷积累量 | 第56-57页 |
5.人工湿地中植物氮磷积累量与系统总去除量的关系 | 第57-58页 |
6.讨论 | 第58-60页 |
6.1 人工湿地中植对氮磷去除的不同功能群 | 第58页 |
6.2 人工湿地中植物吸收对人工湿地氮磷去除的贡献 | 第58-60页 |
第六章:人工湿地中植物的光合特性 | 第60-69页 |
1.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光强—光合作用曲线 | 第60-64页 |
1.1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最大光合速率 | 第60页 |
1.2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 | 第60-63页 |
1.3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叶绿素水平 | 第63-64页 |
2.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在1000μmol m~(-2)s~(-1)光强下的光合特性 | 第64-67页 |
2.1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在特定光强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64-66页 |
2.2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在特定光强下的气孔导度、气孔阻力和胞间CO_2浓度 | 第66-67页 |
3.讨论 | 第67-69页 |
3.1 人工湿地中同一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 | 第67页 |
3.2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耐荫性 | 第67-68页 |
3.3 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配置 | 第68-69页 |
第七章: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际微生物 | 第69-77页 |
1.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基本类群 | 第69-72页 |
1.1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细菌数量 | 第69页 |
1.2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真菌数量 | 第69-70页 |
1.3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放线菌数量 | 第70页 |
1.4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关系 | 第70-72页 |
2.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根际功能群微生物 | 第72-73页 |
2.1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氨化细菌数量 | 第72页 |
2.2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反硝化细菌数量 | 第72页 |
2.3 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磷细菌数量 | 第72-73页 |
3.人工湿地两池中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比较 | 第73-74页 |
4.讨论 | 第74-77页 |
4.1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 第74-75页 |
4.2 人工湿地中植物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 | 第76-77页 |
第八章: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际土壤酶活性 | 第77-83页 |
1.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的根际土壤酶活性 | 第77-80页 |
1.1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77-78页 |
1.2 脲酶活性 | 第78页 |
1.3 磷酸酶活性 | 第78-79页 |
1.4 蛋白酶活性 | 第79-80页 |
2.人工湿地两池中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 第80页 |
3.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 第80-81页 |
4.讨论 | 第81-83页 |
4.1 人工湿地中土壤酶的作用 | 第81-82页 |
4.2 人工湿地中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 第82页 |
4.3 人工湿地中植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82页 |
4.4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 | 第82-83页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3-86页 |
1.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2.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84页 |
3.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0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