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分析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9页
符号说明第20-23页
第1章 绪论第23-43页
    1.1 干燥技术概述第23-24页
    1.2 列管回转干燥机的发展及应用第24-27页
        1.2.1 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第24-25页
        1.2.2 设备特点第25-26页
        1.2.3 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第26-2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7-40页
        1.3.1 直接加热式回转窑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1.3.2 间接加热过程中壁面与气固两相流间的传热研究现状第29-4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40-43页
第2章 列管回转干燥机的传热分析第43-69页
    2.1 列管回转干燥机内传热过程的分析第43-46页
    2.2 粉末状物料与加热管壁间的传热过程分析第46-50页
        2.2.1 体积分数方程第46-47页
        2.2.2 主要属性参数第47-48页
        2.2.3 传热系数计算模型第48-50页
    2.3 颗粒状物料与加热管壁间的传热过程分析第50-66页
        2.3.1 传热过程分析第51-54页
        2.3.2 加热管壁与颗粒间的对流传热系数第54-60页
        2.3.3 加热管壁与颗粒之间的辐射传热系数第60页
        2.3.4 加热管壁与颗粒之间的接触传热系数第60-63页
        2.3.5 加热管壁与料层内气体间的传热系数第63-64页
        2.3.6 加热管壁与料层间的总传热系数计算模型第64-66页
    2.4 块状物料与加热管壁间的传热分析第66-67页
    2.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3章 列管壁面传热过程实验测试系统及实验方法第69-89页
    3.1 实验装置第69-74页
        3.1.1 实验系统介绍第69-73页
        3.1.2 测试管结构第73-74页
    3.2 列管非稳态传热特点第74-76页
    3.3 列管壁面传热系数测试方法第76-80页
        3.3.1 各参数设定及测量第76-78页
        3.3.2 实验测试步骤第78-79页
        3.3.3 实验数据处理第79-80页
    3.4 实验测试系统误差分析第80-86页
        3.4.1 误差传递理论第81-82页
        3.4.2 误差分析第82-86页
    3.5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4章 列管壁面传热过程的实验研究第89-115页
    4.1 实验工况条件的设定第89-92页
        4.1.1 实验物料第89页
        4.1.2 转速第89-91页
        4.1.3 管壁温度第91-92页
        4.1.4 填充率第92页
    4.2 膨胀系数的实验研究第92-100页
        4.2.1 膨胀系数的测量第92-93页
        4.2.2 颗粒物料膨胀系数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3-98页
        4.2.3 粉末物料膨胀系数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8-100页
    4.3 颗粒物料传热系数的实验研究第100-111页
        4.3.1 瞬时传热系数随加热管位置的变化第100-104页
        4.3.2 转速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04-106页
        4.3.3 填充率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06-107页
        4.3.4 列管回转半径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07-109页
        4.3.5 颗粒粒径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09-111页
    4.4 粉末物料传热系数的实验研究第111-113页
        4.4.1 转速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11-112页
        4.4.2 填充率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12页
        4.4.3 列管回转半径对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第112-113页
    4.5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5章 传热系数实验数据与计算模型的比较分析第115-127页
    5.1 颗粒物料传热系数实验数据与计算模型的比较分析第115-123页
        5.1.1 传热系数实验数据与计算模型的比较第115-119页
        5.1.2 各部分传热系数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分析第119-123页
    5.2 粉末物料传热系数实验数据与计算模型的比较第123-125页
    5.3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6章 列管回转干燥机工程应用的设计计算第127-151页
    6.1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第128页
    6.2 计算平台的建立第128-138页
        6.2.1 物理模型第128-130页
        6.2.2 数学模型第130-136页
        6.2.3 传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应用第136-138页
    6.3 网格划分第138-139页
    6.4 数值求解第139-141页
        6.4.1 初始及边界条件第139-140页
        6.4.2 操作条件及相设置第140-141页
        6.4.3 控制参数求解第141页
        6.4.4 流场初始化第141页
    6.5 计算平台的有效性检验第141-145页
    6.6 计算平台的应用第145-148页
    6.7 本章小结第148-151页
第7章 结论及展望第151-157页
    7.1 结论第151-154页
    7.2 创新点第154页
    7.3 展望第154-157页
附录:UDF程序源代码第157-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3页
致谢第173-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75-177页
Large-scale Rotary Steam Tube Drying System and Equipment for Copper Powder第177-183页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a Rotary Tube Dryer第183-18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良的单侧—退—截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Nrf2能够促进心肌细胞中泛素化毒性蛋白的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