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杂果类论文--枣论文

枣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和内生拮抗细菌筛选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4页
    1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1-19页
        1.1 内生细菌的概念与发展历史第11-12页
        1.2 内生细菌的来源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第12-19页
            1.2.1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第12页
            1.2.2 内生细菌在植物组织内的定殖第12-13页
            1.2.3 内生细菌的侵入途径和存在方式第13-14页
            1.2.4 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第14-15页
            1.2.5 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第15-18页
            1.2.6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2.7 植物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研究与展望第19页
    2 我国枣发展概况及枣内生细菌和缩果病研究进展第19-23页
        2.1 我国枣发展概况第19-20页
        2.2 枣内生细菌研究进展第20页
        2.3 枣缩果病病原及症状研究第20-23页
            2.3.1 枣缩果病病原第20-21页
            2.3.2 枣缩果病症状类型及特点第21页
            2.3.4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第21-22页
            2.3.5 枣缩果病防治技术第22-23页
    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枣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和数量动态分析第24-42页
    第一节 枣树内生细菌分离方法的初步研究第24-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1.1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24-25页
            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第25页
            1.3 组织材料表面灭菌及效果检测第25-26页
            1.4 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第26页
            1.5 细菌 16S rDNA 序列分析第26页
                1.5.1 细菌通用引物第26页
                1.5.2 扩增片段纯化第26页
                1.5.3 序列测定第26页
            1.6 数据处理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2.1 枣组织表面灭菌条件的选择第26-29页
                2.1.1 根系表面灭菌条件的确定第26-27页
                2.1.2 枣叶表面灭菌条件的确定第27-28页
                2.1.3 枣果实表面灭菌条件的确定第28-29页
                2.1.4 枣枝条表面灭菌条件的确定第29页
            2.2 不同培养基对枣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离效果比较第29-30页
            2.3 不同培养基上优势菌株的分析第30-31页
        3 讨论第31-32页
    第二节 枣树内生细菌种群和数量动态分析第32-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1.1 试验材料第32-34页
                1.1.1 样本采集第32-33页
                1.1.2 培养基第33页
                1.1.3 试剂第33-34页
            1.2 试验方法第34-35页
                1.2.1 内生细菌的分离第34页
                1.2.2 枣内生细菌的培养形状及形态特征的多样性第34页
                1.2.3 菌落计数和菌种的选取、鉴定第34页
                1.2.4 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第34-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2.1 枣内生细菌的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第35-37页
            2.2 不同地区枣树内生细菌种类的变化第37页
            2.3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动态变化第37-39页
            2.4 枣不同生育期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第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3.1 关于枣内生细菌的区域性分布特点第39页
            3.2 关于枣内生细菌的器官组织分布特点第39-41页
            3.3 关于枣内生细菌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第41-42页
第三章 婆枣内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第42-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1.1 试验材料第42页
            1.1.1 样品采集第42页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2页
        1.2 试验方法第42-43页
            1.2.1 枣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第42页
            1.2.2 内生细菌的形态学鉴定第42-43页
            1.2.3 内生细菌的 16S rDNA 的 PCR 扩增第43页
            1.2.4 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测定第43页
            1.2.5 枣不同器官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2.1 枣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第43-44页
        2.2 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第44-46页
        2.3 代表菌株 16S rDNA 的 PCR 扩增第46页
        2.4 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第46页
        2.5 婆枣内生细菌的分布多样性第46-49页
    3 讨论第49-50页
第四章 枣缩果病株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第50-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1.1 试验材料第50-51页
            1.1.1 样本采集第50-51页
            1.1.2 试剂与仪器第51页
        1.2 试验方法第51-53页
            1.2.1 婆枣缩果病病株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51页
            1.2.2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方位发病情况第51页
            1.2.3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叶片内生细菌的分布多样性第51页
            1.2.4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枝条内生细菌的分布第51-52页
            1.2.5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果实内生细菌的分布第52页
            1.2.6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器官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第52页
            1.2.7 婆枣缩果病株和健株内生细菌的种类及数量的差异性第52页
            1.2.8 数据处理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67页
        2.1 婆枣缩果病病株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第53页
        2.2 不同方位枣缩果病发病情况第53-54页
        2.3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叶片内生细菌的相互关系第54-57页
        2.4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枝条内生细菌的相互关系第57-60页
        2.5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部位果实内生细菌的相互关系第60-63页
        2.6 婆枣缩果病病株不同器官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第63-64页
            2.6.1 婆枣缩果病病株内生细菌的种类分布及相关性第63-64页
            2.6.2 婆枣缩果病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分析第64页
        2.7 枣缩果病株、健株内生细菌种群和数量的差异第64-67页
    3 讨论第67-69页
第五章 枣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第69-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1.1 试验材料第69-70页
            1.1.1 内生细菌第69页
            1.1.2 供试菌株第69页
            1.1.3 培养基第69-70页
        1.2 试验方法第70-72页
            1.2.1 拮抗细菌的筛选第70页
            1.2.2 拮抗菌抑菌活性测定第70页
            1.2.3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第70页
            1.2.4 拮抗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测定第70页
            1.2.5 构建进化树第70页
            1.2.6 数据处理第70-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2.1 枣内生细菌拮抗菌株的筛选第72页
        2.2 拮抗菌株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第72-73页
        2.3 16S 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73-74页
    3 讨论第74-75页
第六章 拮抗菌株 PZ-4 的生物学测定第75-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6页
        1.1 试验材料第75-76页
            1.1.1 供试菌株第75页
            1.1.2 培养基第75页
            1.1.3 PZ‐4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75-76页
            1.1.4 生理生化鉴定第76页
            1.1.5 PZ‐4 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测定第76页
            1.1.6 PZ‐4 菌株抗菌特性的初步测定第76页
            1.1.7 数据处理第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2.1 PZ‐4的形态特征第76-77页
        2.2 PZ‐4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第77-78页
        2.3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第78-79页
        2.4 PZ‐4菌株抗菌谱的测定第79-80页
    3 讨论第80-81页
第七章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3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93-94页
作者简历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录第96-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冬小麦品种遗传分析和超高产特征研究
下一篇:暗黑鳃金龟幼虫中肠蛋白基因的分离及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