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及时空布局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3 研究进展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数据来源及评价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1.4.2 评价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农田 | 第19页 |
2.1.2 基本农田 | 第19页 |
2.1.3 高标准农田与高标准基本农田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协同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4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3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系统分析 | 第25-29页 |
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要素表征体系 | 第25-26页 |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26-27页 |
3.2.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系统结构 | 第26页 |
3.2.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系统功能 | 第26-27页 |
3.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系统效用发挥机制 | 第27-29页 |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及时空布局研究 | 第29-39页 |
4.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29-34页 |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4.1.2 筛选评价因子 | 第30-31页 |
4.1.3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31-34页 |
4.2 高标准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协调性评价模型 | 第34-36页 |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4-35页 |
4.2.2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35-36页 |
4.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 | 第36-39页 |
4.3.1 时空布局内容 | 第36页 |
4.3.2 时空布局原则 | 第36-37页 |
4.3.3 时空布局方法 | 第37-39页 |
5 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及时空布局 | 第39-59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39-43页 |
5.1.1 自然条件 | 第39-40页 |
5.1.2 基础条件 | 第40-41页 |
5.1.3 区域条件 | 第41-42页 |
5.1.4 耕地基本概况 | 第42-43页 |
5.2 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43-48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43-45页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页 |
5.2.3 灰色关联评价 | 第45-47页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5.3 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协调性评价 | 第48-52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48-49页 |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页 |
5.3.3 灰色关联评价 | 第49-51页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4 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空布局 | 第52-59页 |
5.4.1 筛选备选区域 | 第52页 |
5.4.2 建设类型分区 | 第52-53页 |
5.4.3 地块建设时序安排 | 第53-56页 |
5.4.4 建设项目时序安排 | 第56-57页 |
5.4.5 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