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30页 |
1.1 Brenneria属细菌引起的病害 | 第12-14页 |
1.2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3 细菌病害的侵染特性 | 第15-18页 |
1.3.1 侵染体来源 | 第15-16页 |
1.3.2 传播介体 | 第16页 |
1.3.3 病害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4 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 第17-18页 |
1.4 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 | 第18-20页 |
1.4.1 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免疫学检测 | 第19-20页 |
1.5 植物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4页 |
1.5.1 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1.5.2 PCR技术 | 第21-24页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1.6.1 寄主植物组织内植物病原菌的定量研究 | 第24-25页 |
1.6.2 空气中植物病原菌的定量研究 | 第25页 |
1.6.3 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的定量分析 | 第25-26页 |
1.6.4 病害发展的监测 | 第26页 |
1.6.5 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推测 | 第26页 |
1.6.6 寄主抗病性的快速测定 | 第26-27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0-46页 |
2.1 材料 | 第30-31页 |
2.1.1 供试药品 | 第30页 |
2.1.2 供试杨树品种 | 第30页 |
2.1.3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2.1.4 供试培养基 | 第30-31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31页 |
2.2.2 DNA浓度测定 | 第31页 |
2.2.3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31-33页 |
2.2.4 特异性引物的测试 | 第33-34页 |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4页 |
2.2.6 灵敏度检测 | 第34页 |
2.2.7 植物组织样品检测 | 第34-35页 |
2.2.8 L.quercina细胞计数 | 第35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5-44页 |
2.3.1 引物设计结果 | 第35页 |
2.3.2 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2.3.3 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 第37-40页 |
2.3.4 引物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2.3.5 实时荧光PCR对植物样品的检测 | 第42-43页 |
2.3.6 L.quercina细胞计数 | 第43-4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3 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源及侵染途径研究 | 第46-54页 |
3.1 采样地点 | 第46-4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3.2.1 分离培养 | 第47页 |
3.2.2 DNA提取方法 | 第47页 |
3.2.3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3.2.4 L quercina越冬场所检测 | 第48页 |
3.2.5 L quercina可能传染源检测 | 第48页 |
3.2.6 侵染途径的确定 | 第48-49页 |
3.2.7 昆虫传播试验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3.1 L.quercina越冬场所检测 | 第49-50页 |
3.3.2 L.quercina传染源检测 | 第50-51页 |
3.3.3 侵染途径 | 第51-52页 |
3.3.4 昆虫传播试验 | 第5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4 病原菌侵染过程定量研究 | 第54-65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54-56页 |
4.1.1 欧美杨组织采集、枝条接种及接种枝条总DNA的提取 | 第54页 |
4.1.2 荧光定量PCR | 第54页 |
4.1.3 接种后组织中病原菌含量及扩展规律 | 第54-56页 |
4.2 结果 | 第56-62页 |
4.2.1 自然发病组织观察结果 | 第56-58页 |
4.2.2 接种枝条定量分析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第58-62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5 病原菌侵入后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 第65-75页 |
5.1 采样地点 | 第65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65-67页 |
5.2.1 植物组织DNA提取 | 第65页 |
5.2.2 荧光定量PCR | 第65页 |
5.2.3 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 第65页 |
5.2.4 病原菌在不同树龄植株体内分布 | 第65-66页 |
5.2.5 定量分析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状况 | 第66-67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5.3.1 病原菌在植株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 第67-70页 |
5.3.2 不同树龄欧美杨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 | 第70-71页 |
5.3.3 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状况 | 第71-74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4-75页 |
6 林间病害发生发展情况 | 第75-93页 |
6.1 林间病原菌的侵染状况估测方法的建立 | 第75-83页 |
6.1.1 材料方法 | 第75-76页 |
6.1.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6.1.3 小结与讨论 | 第83页 |
6.2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菌在病株体内周年动态消长 | 第83-86页 |
6.2.1 采集方法 | 第83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6.2.3 结果 | 第84-86页 |
6.3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株空间分布 | 第86-93页 |
6.3.1 调查与测定方法 | 第86-89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6.3.3 小结与讨论 | 第91-9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3-9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4-97页 |
7.3.1 侵染循环研究 | 第94页 |
7.3.2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防控技术措施与建议 | 第94-95页 |
7.3.3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内容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个人简介 | 第105-106页 |
导师简介 | 第106-107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