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采空区遗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现状 | 第9-10页 |
| 1.2.3 采空区数值模型建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4 采空区漏风规律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5 采空区注氮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煤自燃特性参数实验研究 | 第15-25页 |
| 2.1 实验原理 | 第15页 |
| 2.2 自然发火实验台 | 第15-16页 |
| 2.3 实验条件 | 第16-17页 |
| 2.4 自然发火实验结果分析 | 第17-24页 |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 3 杨村矿316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25-33页 |
| 3.1 杨村矿316工作面概况 | 第25页 |
| 3.2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25-30页 |
| 3.2.1 工作面推进速率 | 第25-27页 |
| 3.2.2 氧气浓度分布 | 第27-28页 |
| 3.2.3 漏风强度分布 | 第28-29页 |
| 3.2.4 遗煤厚度 | 第29-30页 |
| 3.3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30-32页 |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 4 杨村矿316综放工作面注氮对采空区“三带”影响模拟 | 第33-53页 |
| 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42页 |
| 4.2.1 多孔介质及渗流 | 第35-37页 |
| 4.2.2 组分传输控制方程 | 第37-42页 |
| 4.3 物理参数及UDF程序 | 第42-45页 |
| 4.3.1 物理参数物性参数 | 第42-43页 |
| 4.3.2 UDF程序 | 第43-45页 |
| 4.4 模拟结果 | 第45-52页 |
| 4.4.1 生产期间采空区注氮模拟 | 第45-49页 |
| 4.4.2 停采期间采空区注氮模拟 | 第49-52页 |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5.1 结论 | 第53页 |
| 5.2 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