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环境伦理问题的过程性、境域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1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9页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9-11页 |
第一章 工程环境伦理的社会形成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源自何处: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 第11-15页 |
一 对雇主的忠诚:工程师职业伦理 | 第11-13页 |
二 关注自然:环境伦理 | 第13-14页 |
三 何为工程环境伦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如何存在:工程环境伦理的时空特点 | 第15-17页 |
一 时间继起:过程性存在 | 第15-16页 |
二 空间延展:境域性存在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如何可能:工程环境伦理的主题 | 第17-21页 |
一 谁来负责:主体的多元性 | 第17-18页 |
二 对谁负责:公众与环境 | 第18-19页 |
三 如何负责:立足实践与协商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时间维度:工程环境伦理的过程性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哲学基础:过程哲学思想 | 第21-23页 |
一 过程思想渊源 | 第21页 |
二 一切实体都是过程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工程决策:过程的开端 | 第23-27页 |
一 目标与决策:技术之外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二 科学性与民主性:工程决策合理性的保障 | 第24-26页 |
三 政治压制与决策失误:三门峡工程的灾难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工程设计:过程的核心阶段 | 第27-31页 |
一 多因素的考量:米切姆工程设计思想的核心 | 第27-28页 |
二 生态保护原则:工程设计的环境伦理意蕴 | 第28-29页 |
三 打开“黑箱”:打破三门峡设计之谜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空间维度:工程环境伦理的境域性分析 | 第31-42页 |
第一节 主客互动:工程环境伦理的空间存在 | 第31-34页 |
一 自然与社会二重性:境域性及其特点 | 第31-32页 |
二 关系性存在:工程环境伦理境域性的体现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自然维度:合自然规律性的存在 | 第34-36页 |
一 自然属性与工程环境伦理 | 第34-35页 |
二 因地制宜:都江堰工程的成功之门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社会维度:合目的性的两面性 | 第36-39页 |
一 工程的商业化:功利主义思维的干扰 | 第36页 |
二 两种文化的较量:征服式文化与生态文化 | 第36-38页 |
三 决定民主化:合理利用社会政治环境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对话伦理:拉开工程环境伦理的“无知之幕” | 第39-42页 |
一 人—人对话:还原伦理主体的多元性 | 第39-40页 |
二 人—物对话:客体地位的重返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工程环境伦理的建设途径思考 | 第42-48页 |
第一节 主要的责任主体:工程师与管理者 | 第42-45页 |
一 工程是一项社会试验 | 第42-43页 |
二 继续工程教育:工程师资格认证改善的方向 | 第43-44页 |
三 倾听不同的意见:管理者的决策之道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学校伦理教育需有持续性 | 第45-48页 |
一 内在化:伦理与道德的特点 | 第45-46页 |
二 实践性:我国高校工程环境伦理教育推进的重点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1页 |
一 绿色工程:工程环境伦理实现的现实基础 | 第48-49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生态生存实现的途径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