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符号探析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1. 徽州建筑本身相关的研究 | 第13-14页 |
| 2. 建筑与视觉传播相关的研究 | 第14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二、徽州建筑、建筑传播与视觉传播 | 第17-26页 |
| (一) 徽州建筑 | 第17-19页 |
| 1. 徽州建筑 | 第17-19页 |
| 2. 徽州建筑文化 | 第19页 |
| (二) 建筑即传播 | 第19-22页 |
| 1. 建筑的媒介属性 | 第19-20页 |
| 2. “类大众媒介”的建筑 | 第20-22页 |
| (三) 视觉传播 | 第22-26页 |
| 1. 视觉传播 | 第22-24页 |
| 2. 建筑的视觉传播 | 第24-26页 |
| 三、徽州建筑视觉传播发展历程 | 第26-34页 |
| (一) 视觉传播的介质 | 第26-30页 |
| 1. 个人媒介 | 第26-27页 |
| 2. 印刷媒介 | 第27-28页 |
| 3. 电子媒介 | 第28-30页 |
| (二) 徽州建筑视觉文化的三种类型 | 第30-34页 |
| 1. 再现的文化 | 第30-31页 |
| 2. 复制的文化 | 第31-32页 |
| 3. 虚拟的文化 | 第32-34页 |
| 四、徽州建筑的视觉传播符号透析 | 第34-57页 |
| (一) 建筑与符号传播 | 第34-36页 |
| (二) 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符号分析 | 第36-54页 |
| 1. 徽州村落 | 第37-39页 |
| 2. 徽州古民居 | 第39-41页 |
| 3. 徽州祠堂 | 第41-43页 |
| 4. 徽州书院 | 第43-45页 |
| 5. 徽州水口 | 第45-46页 |
| 6. 徽州牌坊 | 第46-48页 |
| 7. 马头墙 | 第48-49页 |
| 8. 徽州天井 | 第49-51页 |
| 9. 徽州三雕 | 第51-53页 |
| 10. 另类符号 | 第53-54页 |
| (三) 新技术环境下的新能指 | 第54-55页 |
| (四) 徽州建筑符号的传播路径 | 第55-57页 |
| 五、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的符号学演变 | 第57-62页 |
| (一) 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的预传播 | 第57-58页 |
| (二) 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的实物传播 | 第58-60页 |
| (三) 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的深化传播 | 第60-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