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作家获“骏马奖”小说创作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附件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相关论著中的论述 | 第11页 |
2、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 | 第11-12页 |
3、对“骏马奖”的评论 | 第12-13页 |
(三)研究对象、目的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骏马奖”综述 | 第14-16页 |
(一)“骏马奖”的设立 | 第14页 |
(二)“骏马奖”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6页 |
二、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与作品评析 | 第16-38页 |
(一)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与作品综述 | 第16-24页 |
1、获“骏马奖”蒙古族小说作家 | 第16-23页 |
2、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作品 | 第23-24页 |
(二)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作品题材演变 | 第24-32页 |
1、革命历史题材 | 第25-26页 |
2、反映时事与社会世态题材 | 第26-27页 |
3、伤痕题材 | 第27-28页 |
4、文化传承与宗教题材 | 第28-30页 |
5、生态保护与珍爱动物题材 | 第30-32页 |
(三)人物形象分析 | 第32-38页 |
1、革命英雄形象 | 第32-33页 |
2、文化传承者形象 | 第33-34页 |
3、生态与动物保护者形象 | 第34-35页 |
4、时代控诉者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 第35-36页 |
5、新时代的民族干部形象 | 第36页 |
6、其他形象 | 第36-38页 |
三、获“骏马奖”蒙古族作家小说艺术特点解析 | 第38-47页 |
(一)形象特征与结构布局特色 | 第38-40页 |
1、形象特征 | 第38-39页 |
2、结构布局 | 第39-40页 |
(二)极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 | 第40-43页 |
1、“韵散相间”运文体式 | 第40-42页 |
2、寓情于景的风景化描写 | 第42-43页 |
(三)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方式 | 第43-47页 |
1、形象思维 | 第44-45页 |
2、模糊思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