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ABBREVIATIONS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拟南芥花粉发育的过程 | 第12-13页 |
1.2 拟南芥花粉管生长的调控机制 | 第13-21页 |
1.2.1 细胞壁的合成与修饰 | 第16-17页 |
1.2.2 钙信号 | 第17-18页 |
1.2.3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 第18-19页 |
1.2.4 小G蛋白 | 第19-20页 |
1.2.5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 | 第20-21页 |
1.3 拟南芥根毛的生长 | 第21-23页 |
1.3.1 拟南芥根毛细胞的命运决定 | 第21-23页 |
1.3.2 拟南芥根毛的起始 | 第23页 |
1.3.3 拟南芥根毛的顶端生长 | 第23页 |
1.4 植物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1.4.1 蛋白激酶的发现 | 第24页 |
1.4.2 植物蛋白激酶的结构与分类 | 第24-25页 |
1.4.3 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 | 第25-26页 |
1.4.4 拟南芥AGC激酶家族 | 第26-30页 |
1.4.5 拟南芥PTI1蛋白激酶家族 | 第30-31页 |
1.4.6 蛋白激酶在花粉管和根毛生长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1.5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4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2.1.2 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36页 |
2.1.3 工具酶、试剂盒及各种化学药品 | 第36-37页 |
2.1.4 本研究中的引物 | 第37-4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3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45页 |
2.3.1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40-43页 |
2.3.2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 第43-45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5-62页 |
2.4.1 拟南芥的种植与管理 | 第45页 |
2.4.2 拟南芥的人工杂交 | 第45-46页 |
2.4.3 GUS染色 | 第46页 |
2.4.4 拟南芥花粉的DAPI染色 | 第46页 |
2.4.5 拟南芥花粉的亚历山大(Alexander)染色 | 第46页 |
2.4.6 拟南芥花粉的体外萌发 | 第46页 |
2.4.7 拟南芥花粉体内萌发观察 | 第46-47页 |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拟南芥的花粉 | 第47页 |
2.4.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 | 第47页 |
2.4.10 拟南芥根毛形态的观察 | 第47页 |
2.4.11 拟南芥总DNA的快速提取 | 第47-48页 |
2.4.12 TRIZOL法提取拟南芥花粉的总RNA | 第48页 |
2.4.13 多糖多酚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拟南芥组织的总RNA | 第48-49页 |
2.4.14 半定量RT-PCR | 第49-50页 |
2.4.15 荧光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 第50-51页 |
2.4.16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51页 |
2.4.17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 第51-52页 |
2.4.18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 第52页 |
2.4.19 DNA片段的连接 | 第52-53页 |
2.4.20 基因片段的定点突变 | 第53-54页 |
2.4.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54页 |
2.4.22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54页 |
2.4.2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54-55页 |
2.4.24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55页 |
2.4.25 农杆菌的转化 | 第55页 |
2.4.26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55-56页 |
2.4.27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56页 |
2.4.28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56-57页 |
2.4.29 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 第57-58页 |
2.4.30 His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58页 |
2.4.31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58-59页 |
2.4.3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 | 第59-60页 |
2.4.33 蛋白激酶的体外磷酸化 | 第60页 |
2.4.34 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成像实验 | 第60-61页 |
2.4.35 免疫共沉淀实验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62-98页 |
3.1 pti1-5突变体的分离和遗传分析 | 第62-63页 |
3.2 pti1-5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63-66页 |
3.2.1 pti1-5突变体能形成成熟的花粉 | 第63-64页 |
3.2.2 pti1-5突变体的花粉管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 第64-66页 |
3.3 PTI1-5的互补实验分析 | 第66-71页 |
3.3.1 PTI1-5基因的结构 | 第66-67页 |
3.3.2 PTI1-5全长基因组DNA能互补突变体的表型 | 第67-71页 |
3.4 PTI1-5基因主要在花粉、花粉管、根和根毛中表达 | 第71-73页 |
3.5 PTI1-5蛋白定位在花粉管和根毛的细胞质和顶端质膜上 | 第73-77页 |
3.6 PTI1-5的突变影响根毛的生长 | 第77-81页 |
3.7 PTI1-5编码拟南芥PTI1激酶家族成员 | 第81-83页 |
3.8 PTI1-5能与OXI1发生相互作用 | 第83-86页 |
3.8.1 PTI1-5和OXI1在酵母细胞中相互作用 | 第83-84页 |
3.8.2 PTI1-5和OXI1可以在烟草叶片中相互作用 | 第84-85页 |
3.8.3 PTI1-5和OXI1在拟南芥体内相互作用 | 第85-86页 |
3.9 PTI1-5在体外能被OXI1磷酸化 | 第86-88页 |
3.10 PTI1-5的被磷酸化位点分析 | 第88-91页 |
3.10.1 T239和T244不是PTI1-5关键的被磷酸化位点 | 第88页 |
3.10.2 T239和T244对花粉的萌发与生长是重要的 | 第88-91页 |
3.11 PTI1-5与拟南芥PTI1激酶家族成员的关系 | 第91-98页 |
3.11.1 PTI1-3与PTI1-7在花粉和花粉管中高表达 | 第91-94页 |
3.11.2 拟南芥PTI1家族成员不能替代PTI1-5的功能 | 第94-98页 |
第四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4.1 结论 | 第98页 |
4.2 讨论 | 第98-100页 |
4.2.1 PTI1-5在花粉管和根毛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第98-99页 |
4.2.2 PTI1-5可能通过与OXI1和AGC2-2相互作用来调控花粉管和根毛的生长 | 第99页 |
4.2.3 PTI1-5与其它PTI1激酶的关系 | 第99-100页 |
4.3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8页 |
附录 DFG1基因在雌配子体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 第118-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