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时代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 | 第11-13页 |
一、新媒体的概念内涵 | 第11页 |
二、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点 | 第11-13页 |
三、新媒体传播的不确定性 | 第13页 |
第二节 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 | 第13-15页 |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 | 第13-14页 |
二、媒介竞争的加剧 | 第14页 |
三、新媒体舆论效用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 第15-17页 |
第三章 突发事件的传统报道模式探析 | 第17-23页 |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19页 |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内涵 | 第17页 |
二、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三、传统媒体的主体界定及变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 | 第19-20页 |
一、信息来源:实地调查和官方机构 | 第19页 |
二、信息传播途径: 过度依赖广播传统媒体网络体系 | 第19页 |
三、报道视角:“官”本位到“民”本位 | 第19-20页 |
四、报道风格:官方语境与终极关怀 | 第20页 |
第三节 传统媒体报道的局限性 | 第20-23页 |
一、信息来源单一 | 第20-21页 |
二、受众群体流失 | 第21页 |
三、脱离实际舆情 | 第21页 |
四、选择性信息报道 | 第21-22页 |
五、信息发布的过度延时 | 第22页 |
六、忽视“新媒体”力量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突发事件的媒体融合报道变革 | 第23-29页 |
第一节 报道理念 | 第23-24页 |
一、突然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 第23页 |
二、社会性与多元化相结合 | 第23页 |
三、非程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 第23-24页 |
四、恐慌性与权威性相结合 | 第24页 |
五、教育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 第24页 |
第二节 响应机制 | 第24-26页 |
一、新闻发布机制:抢占先机,速报事实 | 第24-25页 |
二、采访管理机制:谎报追责,慎报原因 | 第25页 |
三、舆情研判机制:舆情监督,续报进展 | 第25-26页 |
四、后续管理机制:总结沉淀,体制改革 | 第26页 |
第三节 营销策略 | 第26-29页 |
一、舆情预警策略 | 第26-27页 |
二、抢占议程策略 | 第27页 |
三、媒体阵营共振策略 | 第27页 |
四、情感认同策略 | 第27-29页 |
第五章 突发事件的媒介融合报道设计 | 第29-34页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形成阶段的报道设计 | 第29-30页 |
一、打破传统观念,打造跨平台信息传播网络 | 第29页 |
二、案例分析:茂名PX项目群体聚集事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突发事件爆发蔓延阶段的报道设计 | 第30-31页 |
一、扩大信息来源,构建融合式信息资源集合 | 第30-31页 |
二、案例分析:马航MH370失联事件 | 第31页 |
第三节 突发事件沉淀阶段的报道设计 | 第31-32页 |
一、树立品牌优势,形成常态化舆情干预体系 | 第31-32页 |
二、案例分析: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 | 第32页 |
第四节 突发事件善后阶段的报道设计 | 第32-34页 |
一、发挥传媒特点,整合社会优势资源 | 第32-33页 |
二、案例分析:昆山工厂爆炸事件 | 第33-34页 |
结语 价值与期待:立体化传播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折射出的媒介融合不足 | 第34页 |
第二节 未来发展之路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