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金属矿选矿论文

铅锑铁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9页
    1.1 硫化矿浮选理论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第9-10页
    1.2 浮选电化学理论第10-19页
        1.2.1 无捕收剂浮选电化学理论第10-14页
        1.2.2 捕收剂与硫化矿物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第14-16页
            1.2.2.1 捕收剂浮选电化学的混合电位模型第14-15页
            1.2.2.2 浮选的半导体能带理论第15页
            1.2.2.3 捕收剂与硫化矿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新进展第15-16页
        1.2.3 浮选调整剂的电化学第16-19页
            1.2.3.1 硫化矿物浮选与抑制的电化学第17-18页
            1.2.3.2 Cu~(2+)活化硫化矿物的电化学第18-19页
    1.3 电位调控浮选与实践第19-20页
    1.4 浮选与电位的关系第20-22页
    1.5 硫化矿物浮选电化学研究方法第22-25页
    1.6 本研究课题的现状、目的与意义第25-29页
        1.6.1 铅锑铁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研究现状第25-27页
            1.6.1.1 脆硫锑铅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第25-26页
            1.6.1.2 铁闪锌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第26-27页
            1.6.1.3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的浮选电化学研究现状第27页
        1.6.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29-32页
    2.1 实验矿样第29页
    2.2 实验试剂第29-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2页
        2.3.1 工作电极第30页
        2.3.2 电化学实验方法第30页
        2.3.3 浮选实验第30-31页
        2.3.4 光谱分析第31-32页
第三章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表面氧化机制研究第32-63页
    3.1 概述第32页
    3.2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无捕收剂浮选的基本行为第32-33页
    3.3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水溶液体系的热力学第33-42页
        3.3.1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水溶液体系的Eh-pH图第33-40页
        3.3.2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的氧化特性、浮选电位区间的热力学分析第40-42页
    3.4 脆硫锑铅矿表面氧化的行为及机制第42-55页
        3.4.1 pH对脆硫锑铅矿表面腐蚀动力学的影响第42-44页
        3.4.2 不同pH条件下脆硫锑铅矿表面氧化的电化学反应及疏水产物第44-51页
            3.4.2.1 中性水溶液体系第44-48页
            3.4.2.2 弱碱性水溶液体系第48-49页
            3.4.2.3 pH值对脆硫锑铅矿表面氧化行为的影响第49-50页
            3.4.2.4 脆硫锑铅矿预氧化对表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50-51页
        3.4.3 不同电位条件下脆硫锑铅矿电极/溶液界面硫膜的形成与破坏第51-55页
            3.4.3.1 交流阻抗的基本理论第51-53页
            3.4.3.2 脆硫锑铅矿表面硫膜的形成与破裂的机制第53-55页
    3.5 铁闪锌矿、磁黄铁矿表面氧化的行为及机制第55-62页
        3.5.1 pH对铁闪锌矿表面腐蚀动力学的影响第55-57页
        3.5.2 不同pH条件下铁闪锌矿/水溶液界面结构特征第57-58页
        3.5.3 铁闪锌矿表面氧化的伏安行为第58-60页
        3.5.4 铁闪锌矿表面氧化的机理第60页
        3.5.5 磁黄铁矿表面氧化的行为及机制第60-62页
    3.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捕收剂与铅锑铁锌硫化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第63-101页
    4.1 脆硫锑铅矿、铁闪锌矿的捕收剂浮选行为第63-65页
    4.2 捕收剂与脆硫锑铅的相互作用第65-86页
        4.2.1 乙硫氮在脆硫锑铅矿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疏水机理第65-70页
            4.2.1.1 pH对乙硫氮吸附量的影响第65-67页
            4.2.1.2 乙硫氮在脆硫锑铅矿表面疏水产物的光谱鉴定第67-70页
        4.2.2 捕收剂-水体系中脆硫锑铅矿腐蚀与抑制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第70-81页
            4.2.2.1 捕收剂与脆硫锑铅矿的电化学反应及疏水产物第70-76页
                4.2.2.1.1 乙硫氮与脆硫锑铅矿的电化学反应及疏水产物第70-73页
                4.2.2.1.2 有、无乙硫氮存在时脆硫锑铅矿的表面电化学行为第73页
                4.2.2.1.1 乙黄药与脆硫锑铅矿的电化学作用及疏水产物第73-76页
            4.2.2.2 脆硫锑铅矿表面疏水产物随电位变化的机制及浮选电位的选择第76-81页
        4.2.3 捕收剂浓度的影响第81-86页
    4.3 捕收剂与铁闪锌矿的相互作用第86-98页
        4.3.1 捕收剂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疏水机理第86-93页
            4.3.1.1 乙黄药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疏水机理第86-90页
                4.3.1.1.1 pH对乙黄药吸附量的影响第86-87页
                4.3.1.1.2 乙黄药在铁闪锌矿表面疏水产物的光谱鉴定第87-90页
            4.3.1.2 乙硫氮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疏水机理第90-93页
                4.3.1.2.1 pH对乙硫氮吸附量的影响第90-91页
                4.3.1.2.2 乙硫氮在铁闪锌矿表面疏水产物的光谱鉴定第91-93页
        4.3.2 捕收剂-水体系中铁闪锌矿腐蚀与抑制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第93-97页
            4.3.2.1 捕收剂—水体系中铁闪锌矿的电化学反应及疏水产物第93-96页
            4.3.2.2 乙硫氮-水体系中铁闪锌矿的腐蚀与抑制第96-97页
        4.3.3 乙硫氮-水溶液体系中铁闪锌矿的界面结构随电位的变化特性第97-98页
    4.4 捕收剂与铅锑铁锌硫化矿物作用的机理第98-101页
        4.4.1 捕收剂与脆硫锑铅矿相互作用的机理第98-100页
        4.4.2 捕收剂与铁闪锌矿相互作用的机理第100-101页
第五章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水溶液体系中浮选调整剂的电化学第101-112页
    5.1 概述第101页
    5.2 pH调整剂对铅锑铁锌硫化矿表面腐蚀的影响及浮选意义第101-105页
        5.2.1 pH调整剂对脆硫锑铅矿腐蚀及界面结构的影响第101-103页
            5.2.1.1 脆硫锑铅矿电极在不同pH调整剂溶液中的腐蚀动力学第101-102页
            5.2.1.2 不同pH调整剂条件下脆硫锑铅矿/溶液的界面结构特性第102-103页
        5.2.2 pH调整剂对铁闪锌矿腐蚀及界面结构的影响第103-105页
            5.2.2.1 铁闪锌矿在不同pH调整剂溶液中的腐蚀动力学第103-104页
            5.2.2.2 不同pH调整剂条件下铁闪锌矿的界面结构特性第104-105页
        5.2.3 pH调整剂与铅锑铁锌硫化矿物作用的差异及其浮选意义第105页
    5.3 Cu~(2+)活化铁闪锌矿的电化学及电位调控浮选的意义第105-110页
        5.3.1 Cu~(2+)活化铁闪锌矿的电化学机理第105-106页
        5.3.2 活化电位与活化性能第106-108页
        5.3.3 pH和Ca(OH)_2对活化性能的影响第108-109页
        5.3.4 铁闪锌矿、磁黄铁矿浮选分离的电位和pH值选择第109-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在高碱高钙体系中的电化学第112-123页
    6.1 概述第112页
    6.2 脆硫锑铅矿在高碱高钙体系中的电化学第112-117页
        6.2.1 表面腐蚀产物及电极过程动力学第112-115页
        6.2.2 脆硫锑铅矿电极/水溶液界面结构随电位的变化第115-117页
    6.3 铁闪锌矿在高碱高钙体系中的电化学第117-119页
    6.4 磁黄铁矿在高碱高钙体系中的电化学第119-120页
    6.5 铅锑铁锌硫化矿物在高碱高钙体系中电位调控浮选的可行性第120-122页
    6.6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剂量亚砷酸/维A酸方案治疗儿童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黄帝内经》神、脑理论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