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及发展研究--基于《人民日报》核心话语嬗变的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4页
    一、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第11-14页
        (一) 文章结构第11-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意识形态、话语及话语体系第14-34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厘定及考察第14-21页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厘定第14-18页
        (二) 意识形态的整体考察第18-21页
    二、话语与话语体系第21-33页
        (一) 话语第21-29页
        (二) 话语体系第29-33页
    注释第33-34页
第三章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解析与建构第34-46页
    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第34-37页
        (一) 话语主体第34-36页
        (二) 文本第36页
        (三) 语境第36-37页
    二、意识形态话语的主要功能第37-38页
        (一) 意识形态话语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根据第37页
        (二) 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大的掌控能力第37-38页
    三、意识形态话语的分析路径第38-41页
        (一) 词语与对象第38-39页
        (二) 隐喻中的价值观第39-40页
        (三) 陈述方式第40-41页
    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社会变迁第41-42页
    五、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政治权力第42-44页
        (一) “场域”(field)的理解第42-43页
        (二) 意识形态话语是政治权力的力量表征第43页
        (三) 政治权力构建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樊笼第43-44页
    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社会大众的联系第44-45页
        (一) 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第44页
        (二) 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大众的情感结构第44页
        (三) 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第44-45页
    注释第45-46页
第四章 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历时研究——《人民日报》核心话语嬗变第46-73页
    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报刊研究第46-47页
    二、《人民日报》及其核心话语第47-49页
        (一) 《人民日报》的性质第47-48页
        (二) 主导话语与从属话语第48页
        (三) 核心话语与延展话语第48-49页
    三、《人民日报》核心话语的嬗变第49-66页
        (一) 建国初期:话语体系的改造第49-56页
        (二) 文革时期:话语牢笼的铸造第56-59页
        (三) 改革时期:话语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第59-63页
        (四) 创新时期:话语共筑梦想,凝聚力量第63-66页
    四、《人民日报》核心话语的特点第66-71页
        (一) 使役性:主导与从属第66-67页
        (二) 建构性:认同与凝聚第67-69页
        (三) 游弋性:遮蔽或揭示第69-70页
        (四) 过滤性:忽略或聚焦第70-71页
    注释第71-73页
第五章 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第73-89页
    一、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特点第73-76页
        (一) 话语体系映射国家主义的传统第73-74页
        (二) 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身份识别功能第74-75页
        (三) 话语系统在国际关系中由对立失语到认同复兴第75-76页
        (四) 话语体系自身的禁锢第76页
    二、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的“场域”空间第76-79页
        (一) 新中国“场域”的本质第76-78页
        (二) 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的“场域”特点第78-79页
    三、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的动力第79-87页
        (一)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场域”被重塑第79-80页
        (二) 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培育第80-81页
        (三) 民主法治进一步彰显第81-83页
        (四) 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一体格局第83-84页
        (五) 转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第84-87页
    四、新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调适性变革发展第87-88页
        (一) 构建价值体系完整的政党话语体系第87页
        (二) 创新话语体系引导格局第87-88页
    注释第88-89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和发展的多维度影响第89-106页
    一、从全球化、网络化维度透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发展第89-94页
        (一) 话语“场域”的虚构性和通达性第90-91页
        (二) 话语发展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第91-92页
        (三) 话语主体的平等性和匿名性第92-93页
        (四) 话语发展的同质性和未来性第93-94页
    二、从社会现实境况维度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发展第94-98页
        (一) 中国社会建设改革的“阶段性”特征第94-97页
        (二) 依据“合理的社会现实”,打造有效话语路径第97-98页
    三、从语言学维度审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变迁发展第98-105页
        (一) 语言和意义第99-101页
        (二) 意义是意识形态话语的聚集地第101-103页
        (三) 隐喻对意识形态话语意义的作用第103-105页
    注释第105-106页
第七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展趋势及其选择第106-113页
    一、多种话语体系谁来主导第106-108页
    二、抉择: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权威认同第108-112页
        (一) 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地位第108-109页
        (二) 以话语表象丰富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新生第109-110页
        (三)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威第110-111页
        (四) 以塑造崭新国家形象寻求国际社会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第111-112页
    注释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后记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常一维金属纳米结构弹性及塑性的分子动力学模似表征
下一篇:离子束分析技术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