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6-1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7-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8-10页 |
第二章 金融脱媒文献评述 | 第10-18页 |
2.1 金融脱媒的定义与表现 | 第10-12页 |
2.1.1 金融脱媒的定义 | 第10-11页 |
2.1.2 金融脱媒的表现 | 第11-12页 |
2.2 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 第12-14页 |
2.3 金融脱媒的度量方法 | 第14-15页 |
2.4 金融脱媒的影响 | 第15-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中国金融脱媒的形成与影响 | 第18-29页 |
3.1 互联网:金融脱媒的载体 | 第18-23页 |
3.1.1 传统金融的特点和缺陷 | 第18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发展 | 第18-20页 |
3.1.3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以余额宝为例 | 第20-22页 |
3.1.4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 | 第22-23页 |
3.2 中国金融脱媒的形成与表现 | 第23-26页 |
3.2.1 中国金融脱媒形成的阶段与特点 | 第23-24页 |
3.2.2 中国金融脱媒的表现 | 第24-26页 |
3.3 中国金融脱媒对非银行金融业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1 金融脱媒给证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 第26-27页 |
3.3.2 金融脱媒给基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 第27页 |
3.3.3 金融脱媒对信托行业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中国金融脱媒对证券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9-36页 |
4.1 指标选取的说明 | 第29-30页 |
4.1.1 证券业增长指标(SII)说明 | 第29页 |
4.1.2 金融脱媒指标(NFBD)的说明 | 第29-30页 |
4.1.3 股市涨跌幅指标(SR300)说明 | 第30页 |
4.1.4 股市(SMF)和债券融资指标(BMF)说明 | 第30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4.3 时间序列选择 | 第31-32页 |
4.4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2-35页 |
4.4.1 ADF单位根检验 | 第32页 |
4.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32-33页 |
4.4.3 建模与结果 | 第33-35页 |
4.5 实证结论与缺陷 | 第3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36-37页 |
5.1.1 金融脱媒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以互联网金融为载体 | 第36页 |
5.1.2 金融脱媒的表现 | 第36页 |
5.1.3 金融脱媒对非银行业金融的影响 | 第36-37页 |
5.1.4 实证的观点 | 第37页 |
5.2 政策与建议 | 第37-42页 |
5.2.1 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 第37-38页 |
5.2.2 对我国非银行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8-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