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新型聚季铵盐与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合成及其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6页
    1.1 概述第16页
    1.2 絮凝剂的分类及其主要发展趋势第16-17页
    1.3 聚合铁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第17-25页
        1.3.1 合成原理与方法第18-22页
        1.3.2 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3 应用第25页
        1.3.4 聚合铁盐与聚合铝盐絮凝剂性能比较第25页
    1.4 聚季铵盐高分子(PQAS)的研究进展第25-32页
        1.4.1 合成原理与方法第26-28页
        1.4.2 聚合动力学与单体竞聚率第28-30页
        1.4.3 聚合物结构与性质第30页
        1.4.4 应用第30-31页
        1.4.5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第31-32页
    1.5 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概况第32-34页
        1.5.1 无机高分子与有机高分子絮凝性能比较第32-33页
        1.5.2 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概况第33-34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4-36页
        1.6.1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第34页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高纯DMDAAC和DEDAAC的合成与表征第36-52页
    2.1 前言第36页
    2.2 反应原理第36-38页
    2.3 DMDAAC的合成第38-45页
        2.3.1 实验方法第38-40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40-43页
        2.3.3 产物的结构表征第43-45页
    2.4 DEDAAC的合成第45-50页
        2.4.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45页
        2.4.2 合成方法第45-46页
        2.4.3 分析方法第46页
        2.4.4 结果与讨论第46-48页
        2.4.5 产物结构表征第48-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DMDAAC、DEDAAC均聚及其与AM、AA共聚动力学特征第52-67页
    3.1 前言第52页
    3.2 实验原理第52-54页
        3.2.1 动力学参数第52-53页
        3.2.2 竞聚率(γ)第53-54页
        3.2.3 阳离子度(CD)第54页
        3.2.4 共聚物组成曲线第54页
    3.3 实验方法第54-55页
        3.3.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4页
        3.3.2 实验步骤第54-55页
        3.3.3 阳离子度(CD)的测定第5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3.4.1 阳离子度(CD)测定的标准曲线第55-56页
        3.4.2 DMDAAC与AM的竞聚率γ_(DM)和γ_(AM)第56页
        3.4.3 DMDAAC与AA的竞聚率γ_(DM)和γ_(AA)第56-57页
        3.4.4 DEDAAC与AM的竞聚率γ_(DE)和γ_(AM)第57页
        3.4.5 DEDAAC与AA的竞聚率γ_(DE)和γ_(AA)第57-58页
        3.4.6 共聚物组成曲线第58页
        3.4.7 聚合动力学研究第58-65页
        3.4.8 动力学特征分析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聚季铵盐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第67-85页
    4.1 前言第67页
    4.2 聚合原理第67-68页
    4.3 共聚物分子设计第68页
    4.4 加料方式第68-69页
    4.5 试验第69-70页
        4.5.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69页
        4.5.2 合成步骤第69-70页
        4.5.3 分析方法第70页
    4.6 结果与讨论第70-84页
        4.6.1 DMDAAC聚合第70-73页
        4.6.2 DMDAAC与AM共聚合第73-75页
        4.6.3 DMDAAC与AA共聚第75-77页
        4.6.4 DEDAAC的聚合第77-78页
        4.6.5 DEDAAC与AM共聚合第78-79页
        4.6.6 DEDAAC与AA共聚第79页
        4.6.7 加料方式的比较第79页
        4.6.8 聚季铵盐高分子的结构表征第79-84页
    4.7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PQAS与PFS复配及稳定机理第85-95页
    5.1 概述第85页
    5.2 实验部分第85-86页
        5.2.1 主要原料、试剂与仪器第85页
        5.2.2 制备方法第85-86页
        5.2.3 PQAS分散溶解性能的比较第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4页
        5.3.1 复配方法的选择第86页
        5.3.2 有机高分子在PFS中的分散溶解性能和稳定性第86-87页
        5.3.3 温度对PQAS分散溶解性的影响第87-88页
        5.3.4 分子量对PQAS分散溶解性的影响第88页
        5.3.5 共聚物的阳离子度(CD)对PQAS分散溶解性的影响第88-89页
        5.3.6 固体粉末的吸湿溶解性第89页
        5.3.7 复合絮凝剂的结构和形貌第89-92页
        5.3.8 复配稳定机理的初步探讨第92-94页
    5.4 本章小节第94-95页
第六章 PQAS在PFS中的粘性行为第95-105页
    6.1 前言第95页
    6.2 实验原理与方法第95-97页
        6.2.1 粘度的测定第95-96页
        6.2.2 实验第96-9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7-104页
        6.3.1 PDMDAAC在PFS中的粘度变化第97-99页
        6.3.2 P(DM-AM)在PFS中的粘度变化第99-100页
        6.3.3 P(DM-AA)在PFS中的粘度变化第100-101页
        6.3.4 PDEDAAC、P(DE-AM)和P(DE-AA)的粘度变化第101-102页
        6.3.5 PQAS在不同溶液中比浓粘度的比较第102-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PQAS-PFS复合絮凝剂的分子形态特征第105-114页
    7.1 概述第105页
    7.2 实验原理第105-106页
    7.3 实验第106-107页
        7.3.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06页
        7.3.2 溶液的配制第106页
        7.3.3 实验步骤第106-107页
        7.3.4 各形态相对含量的计算方法第107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07-113页
        7.4.1 Fe-Ferron标准曲线第107-108页
        7.4.2 PQAS的存在对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的影响第108页
        7.4.3 PFS与复合絮凝剂的逐时络合比色曲线的比较第108-111页
        7.4.4 有机高分子的含量和[η]对PQAS-PFS中铁的形态的影响第111-112页
        7.4.5 PDEDAAC、P(DE-AM)和P(DE-AA)与PFS复合絮凝剂的分子形态第112-113页
    7.5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八章 PQAS-PFS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与絮体分形特征第114-131页
    8.1 概述第114页
    8.2 絮凝性能的研究第114-121页
        8.2.1 实验第114-115页
        8.2.2 结果与讨论第115-121页
    8.3 絮体的分形特征第121-130页
        8.3.1 概述第121-122页
        8.3.2 分形理论简介第122-123页
        8.3.3 絮体产生分形结构的原因第123-124页
        8.3.4 絮体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第124-125页
        8.3.5 复合絮凝剂处理硅藻土产生絮体的分形维数第125-130页
    8.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九章 PQAS-PFS在生活污水与污泥脱水中的应用第131-146页
    9.1 PQAS-PFS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第131-136页
        9.1.1 前言第131页
        9.1.2 实验第131-132页
        9.1.3 结果与讨论第132-136页
    9.2 复合絮凝剂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第136-144页
        9.2.1 前言第136-137页
        9.2.2 实验原理与方法第137-139页
        9.2.3 结果与讨论第139-144页
    9.3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十章 全文总结第146-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5页
附录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3O4纳米对乳腺癌细胞毒性及逆转耐药的研究
下一篇:miR-199a-3p通过抑制ZHX1的表达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