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

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地下水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2 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第21-23页
    1.3 总体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
        1.3.1 总体目标第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页
    1.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1.5 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第25-27页
        1.5.1 关键科学问题第25页
        1.5.2 创新点第25-2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7-55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7-31页
        2.1.1 地理位置第27页
        2.1.2 气象水文概况第27-28页
        2.1.3 地形地貌第28-31页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第31-49页
        2.2.1 区域地质概况第31-34页
        2.2.2 水文地质概况第34-49页
    2.3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第49-55页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第49-50页
        2.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第50-55页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55-63页
    3.1 样品采集的目的及采样点布置原则第55页
    3.2 样品采集第55-59页
    3.3 样品的测试第59-63页
        3.3.1 地下水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的测试第59页
        3.3.2 含水介质粒径及矿物X衍射分析第59-63页
第4章 区域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现状特征第63-89页
    4.1 区域地下水流动和水化学特征第63-69页
    4.2 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类型和TDS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第69-74页
        4.2.1 地下水位动态类型第69-72页
        4.2.2 Ⅱ、Ⅲ承压水TDS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72-74页
    4.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的氢氧环境同位素示踪第74-80页
        4.3.1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74-75页
        4.3.2 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75-77页
        4.3.3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第77-80页
    4.4 区域地下水年龄第80-87页
        4.4.1 地下水14C年龄校正第81-83页
        4.4.2 地下水14C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3-87页
    4.5 本章小节第87-89页
第5章 区域Ⅲ承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规律第89-115页
    5.1 Ⅲ承压水开发利用现状第89-90页
    5.2 不同开采时期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演化第90-99页
        5.2.1 Ⅲ承压水动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第90-95页
        5.2.2 Ⅲ承压水咸水分布面积的动态变化特征第95-99页
    5.3 Ⅲ承压水咸水成因第99-113页
        5.3.1 沂沭河下游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第99-103页
        5.3.2 淮河下游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第103-108页
        5.3.3 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区地下淡水咸化成因第108-113页
    5.4 控制淡水咸化的红线水位第113-115页
第6章 现行开采规划对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影响评价第115-157页
    6.1 区域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第115-147页
        6.1.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第115-142页
        6.1.2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第142-147页
    6.2 现行开采规划预报条件第147-150页
        6.2.1 区域地下水开采规划第147-148页
        6.2.2 不同保证率下降雨量第148-150页
        6.2.3 预报条件的确定第150页
    6.3 现行开采规划对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的影响评价第150-157页
第7章 区域地下水优化开采方案研究第157-171页
    7.1 方案一第157-163页
        7.1.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第157-158页
        7.1.2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求解第158-163页
        7.1.3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63页
    7.2 方案二第163-167页
        7.2.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第165-166页
        7.2.2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66-167页
    7.3 方案三第167-171页
        7.3.1 区域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的建立第167-168页
        7.3.2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68-171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71-173页
    8.1 结论第171-172页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3-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KLF5和MMP-1在宫颈癌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BDNF/TrkB通路抑制剂K252a体外抗卵巢癌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