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复合材料催化转化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制备有机小分子的研究

前言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生物质的研究和发展第14-17页
        1.1.1 狭义生物质及其组成第14页
        1.1.2 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第14-15页
        1.1.3 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第15-17页
    1.2 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转化合成γ-戊内酯和 1,4-戊二醇第17-24页
        1.2.1 γ-戊内酯和 1,4-戊二醇的结构和性质第17-18页
        1.2.2 γ-戊内酯的合成研究第18-23页
            1.2.2.1 由乙酰丙酸合成γ-戊内酯第18-22页
            1.2.2.2 由乙酰丙酸酯类合成γ-戊内酯第22-23页
            1.2.2.3 由其他原料合成γ-戊内酯第23页
        1.2.3 1,4-戊二醇的合成研究第23-24页
    1.3 催化生物质合成 5-羟甲基糠醛第24-29页
        1.3.1 5-羟甲基糠醛的结构与性质第24-25页
        1.3.2 5-羟甲基糠醛合成体系及催化剂第25-29页
            1.3.2.1 合成 5-羟甲基糠醛反应的液相体系第25-27页
            1.3.2.2 合成 5-羟甲基糠醛反应的催化剂第27-29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铜基负载二氧化锆催化转化乙酰丙酸甲酯合成γ-戊内酯、1,4-戊二醇和正戊醇第30-52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第31-32页
        2.2.1 本章节所用到的化学试剂第31页
        2.2.2 实验仪器型号及厂家第31-32页
    2.3 实验步骤第32-42页
        2.3.1 催化剂的合成第32页
        2.3.2 实验过程第32-33页
        2.3.3 乙酰丙酸甲酯的检测和分析第33-36页
            2.3.3.1 乙酰丙酸甲酯的转化分析第33-35页
            2.3.3.2 乙酰丙酸甲酯的定量分析第35-36页
        2.3.4 γ-戊内酯、1,4-戊二醇和正戊醇的测定第36-40页
            2.3.4.1 γ-戊内酯、1,4-戊二醇和正戊醇的定性分析第36-38页
            2.3.4.2 γ-戊内酯、1,4-戊二醇和正戊醇的定量分析第38-40页
        2.3.5 乙酰丙酸甲酯转化率和各产物的产率计算第40-42页
    2.4 数据结果及分析讨论第42-51页
        2.4.1 铜单质负载二氧化锆R-CZ-T的催化结果第42页
        2.4.2 反应温度和时间第42-45页
        2.4.3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第45-46页
        2.4.4 铜锆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和分析第46-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磷酸锆负载TiO_2催化葡萄糖制备 5-羟甲基糠醛第52-68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试剂和仪器第53-54页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53页
        3.2.2 实验设备及技术指标第53-54页
    3.3 实验过程第54-60页
        3.3.1 催化剂的合成第54-55页
            3.3.1.1 磷酸锆负载二氧化钛催化剂(R-ZP-TiO_2-0.2)的制备第54页
            3.3.1.2 磷酸锆负载二氧化钛催化剂(1-ZP-TiO_2-X)的制备第54-55页
            3.3.1.3 磷酸锆负载不同载体催化剂(1-ZP-M-0.2)的制备第55页
        3.3.2 实验过程第55页
        3.3.3 葡萄糖的测定与分析第55-57页
            3.3.3.1 反应物的测定第56-57页
        3.3.4 产物的测定第57-59页
            3.3.4.1 产物的定性分析第57-59页
            3.3.4.2 产物的定量分析第59页
        3.3.5 反应转化率和产率计算第59-6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3.4.1 磷酸锆负载二氧化钛催化剂(R-ZP-TiO_2-X)的催化结果第60-61页
        3.4.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1-62页
        3.4.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62-63页
        3.4.4 葡萄糖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3页
        3.4.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第63-64页
        3.4.6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64-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作者简介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K2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下一篇:胆酸(CA)、石胆酸(LCA)和鹅脱氧胆酸(CDCA)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