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2 管道沙粒侵蚀问题概述 | 第10-11页 |
1.3 管道沙粒侵蚀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颗粒侵蚀及颗粒反弹的机理与模型 | 第15-28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颗粒侵蚀破坏机理 | 第15-16页 |
2.3 颗粒侵蚀破坏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2.3.1 颗粒撞击速度 | 第17页 |
2.3.2 颗粒撞击角度 | 第17-18页 |
2.3.3 靶材属性 | 第18页 |
2.3.4 颗粒属性 | 第18-19页 |
2.3.5 流体属性 | 第19页 |
2.4 颗粒侵蚀损伤模型 | 第19-21页 |
2.5 颗粒反弹机理 | 第21-22页 |
2.6 颗粒反弹模型 | 第22-24页 |
2.7 对Tabakoff等颗粒反弹模型的扩展推导和证明 | 第24-26页 |
2.8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气固两相流管道中预测弯头侵蚀剖面的机理模型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假设 | 第28-29页 |
3.3 颗粒运动轨迹规律 | 第29-30页 |
3.4 概率分析方法说明 | 第30-31页 |
3.5 颗粒一次碰撞模型 | 第31-33页 |
3.6 颗粒二次碰撞模型 | 第33-38页 |
3.6.1 中心线上的点的侵蚀计算 | 第34-37页 |
3.6.2 中心线以外的点的侵蚀计算 | 第37-38页 |
3.7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侵蚀机理模型结果分析与参数考察 | 第39-60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假设的合理性分析 | 第39-43页 |
4.3 最大侵蚀率和最严重侵蚀位置 | 第43-45页 |
4.4 中心线侵蚀剖面 | 第45-48页 |
4.5 整个弯头侵蚀剖面 | 第48-52页 |
4.6 参数考察 | 第52-58页 |
4.6.1 流体平均速度对最大侵蚀值及其位置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2 管道直径对最大侵蚀值及其位置的影响 | 第55-56页 |
4.6.3 弯头曲率半径半径对最大侵蚀率及其位置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4 颗粒尺寸对最大侵蚀率及其位置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5 管壁硬度对最大侵蚀率及其位置的影响 | 第58页 |
4.7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变量统计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