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NGF、P75角度探讨益坤抑痛平治疗AM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1页 |
|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 一、诊断 | 第14-18页 |
| 二、治疗 | 第18-23页 |
| 三、讨论 | 第23-24页 |
|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及进展 | 第24-33页 |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第24-25页 |
| 二、现代中医研究 | 第25-31页 |
| 三、总结 | 第31-33页 |
| 综述三 子宫腺肌病痛经相关因素的研究及进展 | 第33-41页 |
| 一、解剖因素 | 第33页 |
| 二、子宫收缩相关因素 | 第33-35页 |
| 三、与痛觉产生、传导相关的因素 | 第35-40页 |
| 四、总结 | 第40-4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1-70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附: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42-43页 |
| 临床资料 | 第43-5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43-4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45-51页 |
| 结果 | 第51-64页 |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第51-53页 |
| 二、临床试验结果 | 第53-63页 |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8页 |
| 一、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 | 第64-65页 |
| 二、益坤抑痛平立方依据 | 第65-66页 |
| 三、益坤抑痛平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疗效分析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69-70页 |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 第70-96页 |
| 前言 | 第70-71页 |
| 附: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71-7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2-82页 |
| 一、动物来源 | 第72页 |
| 二、主要仪器、试剂及试剂的配制 | 第72-74页 |
| 三、操作方法 | 第74-80页 |
| 四、观察指标 | 第80-81页 |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81-82页 |
| 结果 | 第82-91页 |
| 一、ICR小鼠造模结果 | 第82-83页 |
| 二、三组小鼠灌胃8周后结果 | 第83-91页 |
| 讨论 | 第91-94页 |
| 一、子宫腺肌病动物造模 | 第91-92页 |
| 二、神经生长因子及受体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关系 | 第92-93页 |
| 三、益坤抑痛平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的作用 | 第93-94页 |
| 结论 | 第94-95页 |
| 不足及展望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2-113页 |
| 附件1 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1) | 第113-114页 |
| 附件2 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2)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