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亮亮诈骗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8页 |
一、曾亮亮诈骗案的事实及争议焦点 | 第8-12页 |
(一) 案件的事实经过 | 第8-9页 |
1. 犯罪事实(一) | 第8页 |
2. 犯罪事实(二) | 第8-9页 |
(二) 法院的判决结果 | 第9-10页 |
1. 第一审判决 | 第9页 |
2. 第二审判决 | 第9-10页 |
(三) 本案的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二、诈骗说的理由与检讨 | 第12-16页 |
(一)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12-14页 |
1. 犯罪客体 | 第12页 |
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2-14页 |
3. 犯罪主体 | 第14页 |
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4页 |
(二) 诈骗罪的认定理由 | 第14-15页 |
(三) 诈骗说的检讨 | 第15-16页 |
三、信用卡诈骗说的理由与检讨 | 第16-22页 |
(一) 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16-19页 |
1. 犯罪客体 | 第16-17页 |
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7-19页 |
3. 犯罪主体 | 第19页 |
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9页 |
(二) 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理由 | 第19-20页 |
(三) 信用卡诈骗说的检讨 | 第20-22页 |
四、盗窃说的理由与检讨 | 第22-27页 |
(一) 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 第22-25页 |
1. 犯罪客体 | 第22-23页 |
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23-24页 |
3. 犯罪主体 | 第24页 |
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24-25页 |
(二) 盗窃罪的认定理由 | 第25-26页 |
1. 占有事实的认定 | 第25页 |
2. 盗窃事实的认定 | 第25-26页 |
(三) 盗窃说的检讨 | 第26-27页 |
五、本案的定性分析与学说检讨 | 第27-30页 |
(一) 盗窃与诈骗的界限 | 第27-28页 |
1. 盗窃的行为特征 | 第27页 |
2. 诈骗的行为特征 | 第27-28页 |
3. 本案的具体分析 | 第28页 |
(二) 本文的观点与理由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