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1.1 艾瑞克·门德尔松 | 第8-9页 |
1.1.2 门德尔松的建筑设计草图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1 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2.2 建筑背景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门德尔松早期设计草图与建筑空想(1914-1919) | 第14-28页 |
2.1 早期设计草图的来源 | 第14-16页 |
2.1.1 成长与教育经历 | 第14-15页 |
2.1.2 表现主义与“青骑士” | 第15-16页 |
2.2 早期设计草图的发展 | 第16-25页 |
2.2.1 最早的建筑和最早的草图 | 第16-17页 |
2.2.2 草图的变奏曲 | 第17-21页 |
2.2.3 战争前线的草图设计 | 第21-25页 |
2.3 早期设计草图的总结 | 第25-27页 |
2.3.1 早期草图的展览与评价 | 第25-26页 |
2.3.2 “被建造出来的草图”——爱因斯坦天文台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门德尔松德国时期设计草图与建筑实践(1920-1933) | 第28-44页 |
3.1 建筑历程与社会背景 | 第28-29页 |
3.2 商业建筑设计草图 | 第29-36页 |
3.2.1 鲁道夫·莫斯出版社改造——街角 | 第29-31页 |
3.2.2 斯图加特肖肯百货商店——体量 | 第31-33页 |
3.2.3 沃噶综合体及电影院——群组 | 第33-36页 |
3.3 工业建筑设计草图 | 第36-37页 |
3.3.1 卢肯瓦尔德制帽工厂——“标准化”与“表现力” | 第36-37页 |
3.4 住宅建筑设计草图 | 第37-42页 |
3.4.1 双宅——转角的魅力 | 第37-39页 |
3.4.2 自宅——现代主义与空间布局 | 第39-42页 |
3.5 本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门德尔松离开德国后设计草图与地域实践(1934-1953) | 第44-58页 |
4.1 建筑历程与社会背景 | 第44-45页 |
4.2 英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草图 | 第45-47页 |
4.2.1 德拉沃尔画廊——现代主义的传播 | 第45-47页 |
4.3 巴勒斯坦地域性建筑设计草图 | 第47-52页 |
4.3.1 魏兹曼住宅——视角与庄严感 | 第47-49页 |
4.3.2 肖肯住宅——见代主义的转译 | 第49-51页 |
4.3.3 希伯来大学——地域化的元素 | 第51-52页 |
4.4 美国犹太教堂建筑建设草图 | 第52-57页 |
4.4.1 犹太教堂屋顶——结构表现力 | 第53-55页 |
4.4.2 犹太教堂室内——光线表现力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门德尔松设计草图特点研究 | 第58-72页 |
5.1 静态与动态 | 第58-62页 |
5.2 结构表现力 | 第62-65页 |
5.3 平面对称性 | 第65-68页 |
5.4 象征与隐喻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2-76页 |
6.1 研究的总结 | 第72页 |
6.2 研究的启发 | 第72-73页 |
6.3 研究的价值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图片来源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