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2共存下FeⅡ(EDTA)-黄铁矿浆法烟气脱硝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我国SO2、NOx污染现状及主要控制技术 | 第8-10页 |
1.1.1 SO2的危害及常用脱硫方法 | 第8-9页 |
1.1.2 NOx的危害及常用脱硝方法 | 第9-10页 |
1.2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0-15页 |
1.2.1 联合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 第11页 |
1.2.2 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1-13页 |
1.2.3 半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3页 |
1.2.4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3-15页 |
1.3 亚铁螯合剂法脱硫脱硝 | 第15-17页 |
1.3.1 亚铁氨羧螯合剂 | 第15-16页 |
1.3.2 亚铁含巯基螯合剂 | 第16-17页 |
1.4 煤浆-亚铁螯合剂法同时脱硫脱硝 | 第17-18页 |
1.4.1 煤浆法烟气脱硫 | 第17页 |
1.4.2 煤浆-亚铁螯合剂法同时脱硫脱硝 | 第17-18页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1 课题背景 | 第18页 |
1.5.2 选题的目的 | 第18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9-33页 |
2.1 实验样品的预处理 | 第19-21页 |
2.1.1 黄铁矿的预处理 | 第19页 |
2.1.2 黄铁矿总铁和亚铁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1.3 螯合剂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21-24页 |
2.2.1 实验装置流程图 | 第21-22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浆液参数的影响 | 第33-55页 |
3.1 固液比影响 | 第33-39页 |
3.1.1 脱硝率 | 第33-34页 |
3.1.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34-36页 |
3.1.3 铁浸出率和pH值 | 第36-37页 |
3.1.4 氮平衡分析 | 第37-39页 |
3.2 温度影响 | 第39-44页 |
3.2.1 脱硝率 | 第40-41页 |
3.2.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41-42页 |
3.2.3 铁浸出率和pH值 | 第42-44页 |
3.2.4 氮平衡分析 | 第44页 |
3.3 pH影响 | 第44-49页 |
3.3.1 脱硝率 | 第45-46页 |
3.3.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46-47页 |
3.3.3 铁浸出率 | 第47-48页 |
3.3.4 氮平衡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最佳温度和pH值下的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3.4.1 脱硝率 | 第50-51页 |
3.4.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51-52页 |
3.4.3 铁浸出率 | 第52-53页 |
3.4.4 氮平衡分析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气体组分浓度的影响 | 第55-71页 |
4.1 氧气浓度影响 | 第55-60页 |
4.1.1 脱硝率 | 第55-56页 |
4.1.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56-58页 |
4.1.3 铁浸出率和pH值 | 第58-60页 |
4.1.4 氮平衡分析 | 第60页 |
4.2 一氧化氮浓度影响 | 第60-65页 |
4.2.1 脱硝率 | 第61-62页 |
4.2.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62-63页 |
4.2.3 铁浸出率和pH值 | 第63-64页 |
4.2.4 氮平衡分析 | 第64-65页 |
4.3 二氧化硫浓度影响 | 第65-70页 |
4.3.1 脱硝率 | 第65-66页 |
4.3.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 第66-68页 |
4.3.3 铁浸出率和pH值 | 第68-69页 |
4.3.4 氮平衡分析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