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20页 |
1. 中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辨证论治 | 第12-15页 |
2. 西医学对冠心病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1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页 |
2.2 不稳定性心绞痛西医发病机理 | 第15-16页 |
2.3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4 新型抗凝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3. 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1 丹红注射液输液剂量的选择 | 第18页 |
3.2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 | 第18-19页 |
3.3 丹红注射液的联合用药 | 第19-2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0-23页 |
3 入选标准 | 第23页 |
4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5 研究病历的终止(脱落、剔除和中止研究的标准) | 第24-25页 |
5.1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4页 |
5.2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4-25页 |
5.3 中止研究标准 | 第25页 |
6 治疗方案 | 第25-26页 |
6.1 试验药品 | 第25-26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7 观察指标 | 第26-27页 |
7.1 主要疗效指标 | 第27页 |
7.2 次要疗效指标 | 第27页 |
8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8.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页 |
8.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7-28页 |
9 统计学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4页 |
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29页 |
2. 患者一般情况 | 第29-30页 |
2.1 年龄分布情况 | 第29页 |
2.2 性别、职业情况 | 第29页 |
2.3 其他病史情况 | 第29-30页 |
2.4 心率、血压情况 | 第30页 |
2.5 性格 | 第30页 |
3. 疗效性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3.1 心绞痛疗效 | 第30-31页 |
3.2 中医证候积分 | 第31页 |
3.3 西雅图量表 | 第31-32页 |
4. 安全性指标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41页 |
1. 立题背景 | 第34-35页 |
2. 冠心病与A型性格相关性的探讨 | 第35-36页 |
3. 冠心病中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 第36-38页 |
4. 关于丹红注射液的有效性分析 | 第38-39页 |
4.1 丹红注射液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第38页 |
4.2 丹红注射液对心绞痛疗效的影响 | 第38页 |
4.3 丹红注射液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安全性指标的分析 | 第39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