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2.1 传统方法(基于力的设计方法) | 第10页 |
| 1.2.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 第10-11页 |
| 1.2.3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 | 第11页 |
| 1.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3.1 隔震结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外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 1.3.3 能量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33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传统抗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分析 | 第15-16页 |
| 2.2.1 以相对位移定义的能量反应 | 第15-16页 |
| 2.2.2 以绝对位移定义的能量反应 | 第16页 |
| 2.3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分析 | 第16-17页 |
| 2.4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估算方法 | 第17-32页 |
| 2.4.1 传统抗震结构的地震动总输入能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2页 |
| 2.4.2 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动总输入能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6页 |
| 2.4.3 传统抗震结构与基础隔震结构影响因素对比 | 第26-27页 |
| 2.4.4 基础隔震结构的输入能估计方法 | 第27-32页 |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基于能量的基础隔震结构附加阻尼比研究 | 第33-40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结构附加阻尼比的确定方法 | 第33-34页 |
| 3.3 基于能量方法的基础隔震结构附加阻尼比计算 | 第34-36页 |
| 3.4 基础隔震结构附加阻尼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 3.4.1 上部结构总应变能 | 第36页 |
| 3.4.2 隔震层的耗能 | 第36-37页 |
| 3.4.3 上部结构的最大位移 | 第37页 |
| 3.4.4 隔震支座的最大位移 | 第37-38页 |
| 3.4.5 基础隔震结构附加阻尼比的计算 | 第38页 |
| 3.5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基于能量的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设计方法研究 | 第40-52页 |
| 4.1 引言 | 第40页 |
| 4.2 隔震支座耗能分析 | 第40-41页 |
| 4.3 隔震支座选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44页 |
| 4.3.1 隔震支座类型 | 第43页 |
| 4.3.2 隔震支座耗能 | 第43-44页 |
| 4.3.3 隔震层耗能估计 | 第44页 |
| 4.4 隔震支座的选择 | 第44-45页 |
| 4.5 隔震支座布置方案的筛选与验算 | 第45-50页 |
| 4.5.1 以隔震层位移为指标的隔震层方案筛选 | 第45-47页 |
| 4.5.2 隔震层布置方式的反应谱法快速验算 | 第47-50页 |
| 4.6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基础隔震结构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 | 第52-70页 |
| 5.1 引言 | 第52页 |
| 5.2 工程概况 | 第52页 |
| 5.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设计参数的选取 | 第52页 |
| 5.4 结构分析模型 | 第52-54页 |
| 5.5 按照规范规定设计方法设计的基础隔震结构 | 第54-57页 |
| 5.5.1 假设水平向减震系数 | 第54页 |
| 5.5.2 上部结构设计 | 第54-56页 |
| 5.5.3 隔震层的布置 | 第56页 |
| 5.5.4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验证 | 第56-57页 |
| 5.5.5 罕遇地震下支座/支墩反应 | 第57页 |
| 5.6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设计的基础隔震结构 | 第57-67页 |
| 5.6.1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假设与上部结构设计 | 第59页 |
| 5.6.2 隔震后结构能量预测 | 第59-62页 |
| 5.6.3 隔震支座的选择 | 第62-63页 |
| 5.6.4 隔震支座布置方案的筛选与验算 | 第63-65页 |
| 5.6.5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验证 | 第65-67页 |
| 5.6.6 罕遇地震下支座/支墩反应 | 第67页 |
| 5.7 规范规定指标对比 | 第67-68页 |
| 5.7.1 上部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 | 第67-68页 |
| 5.7.2 隔震层水平向位移 | 第68页 |
| 5.8 隔震层布置方案对比 | 第68-69页 |
| 5.9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A 单自由度地震动总输入能等效速度谱MATLAB计算程序 | 第75-77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