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1 土壤中的镉砷 | 第16-19页 |
1.1 土壤中镉砷的来源 | 第16页 |
1.2 土壤中镉砷的危害 | 第16-19页 |
1.2.1 镉砷对农作物的毒害 | 第16-18页 |
1.2.2 镉砷对人体健康危害 | 第18-19页 |
2 镉砷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 第19-28页 |
2.1 土壤中镉砷的赋存形态 | 第19-21页 |
2.1.1 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 | 第19-20页 |
2.1.2 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 | 第20-21页 |
2.2 土壤中镉砷的生物有效性 | 第21-22页 |
2.3 影响土壤中镉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22-28页 |
2.3.1 土壤镉砷总量 | 第23页 |
2.3.2 土壤pH值 | 第23-24页 |
2.3.3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24-25页 |
2.3.4 土壤有机质 | 第25-26页 |
2.3.5 根际微生物 | 第26-27页 |
2.3.6 重金属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27-28页 |
2.3.7 土壤质地 | 第28页 |
3 水稻对镉砷的吸收累积 | 第28-32页 |
3.1 镉砷在水稻体内的吸收和转运 | 第28-30页 |
3.2 影响水稻吸收累积镉砷的因素 | 第30-32页 |
3.2.1 水稻品种 | 第30-31页 |
3.2.2 根表铁膜 | 第31页 |
3.2.3 水分管理 | 第31-32页 |
4 镉砷污染的化学修复 | 第32-38页 |
4.1 镉污染的化学修复 | 第33-36页 |
4.1.1 石灰石对植物镉吸收的影响及生理效应 | 第33页 |
4.1.2 粘土矿物对植物镉吸收的影响及生理效应 | 第33-35页 |
4.1.3 磷酸盐矿物对植物镉吸收的影响及生理效应 | 第35-36页 |
4.1.4 含炭材料对植物镉吸收的影响 | 第36页 |
4.2 砷污染的化学修复 | 第36-38页 |
5 小结 | 第38-40页 |
6 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意义 | 第40-43页 |
6.1 课题来源 | 第40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6.3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改良剂研发及其对土壤中镉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43-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1.1 改良剂成分筛选实验 | 第43-47页 |
1.1.1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1.1.3 秸秆炭制备方法 | 第46页 |
1.1.4 土壤熟化培养 | 第46-47页 |
1.2 改良剂成分配比实验 | 第47-48页 |
1.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2.2 成分配比筛选 | 第48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2.1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pH和镉砷有效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2.1.1 不同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2.1.2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镉砷交换态含量影响 | 第50-51页 |
2.1.3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镉砷毒性浸出量影响 | 第51-52页 |
2.1.4 单一改良剂与组配改良效果比较 | 第52-53页 |
2.2 组配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土壤pH和镉砷有效性的影响 | 第53-57页 |
2.2.1 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2.2.2 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中镉砷交换态含量影响 | 第54-56页 |
2.2.3 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中镉砷毒性浸出量影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1页 |
3.1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pH值的差异 | 第57-58页 |
3.2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镉砷生物有效性的差异 | 第58-59页 |
3.3 土壤pH值对镉砷生物有效性的调控 | 第59-61页 |
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镉砷复合污染溶液吸附实验及改良剂结构表征分析 | 第63-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1.2.1 吸附实验 | 第63页 |
1.2.2 组配改良剂的结构表征分析 | 第63-64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64页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2.1 不同施用量对镉砷吸附的效果 | 第64-66页 |
2.2 吸附前后材料结构表征 | 第66-74页 |
2.2.1 BET比表面积 | 第66-67页 |
2.2.2 SEM电镜 | 第67-71页 |
2.2.3 FTIR红外图谱 | 第71-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组配改良剂对稻田土壤镉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77-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1.2 水稻盆栽实验 | 第77-78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78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2.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8-79页 |
2.2 对土壤中镉砷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2.3 对土壤镉砷毒性浸出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2.4 对土壤镉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81-84页 |
2.5 土壤理化性质与镉砷生物有效性的关系 | 第84-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3.1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镉的作用机制 | 第86页 |
3.2 组配改良剂对土壤砷的作用机制 | 第86-87页 |
4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组配改良剂对水稻各部位中镉砷含量的影响 | 第89-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89-90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2页 |
2.1 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90-91页 |
2.2 对水稻根表铁膜量及其镉砷含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2.3 对水稻各部位镉砷含量的影响 | 第93-96页 |
2.3.1 对水稻各部位镉含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2.3.2 对水稻各部位砷含量的影响 | 第94-95页 |
2.3.3 对水稻糙米无机砷含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2.4 水稻各部位累积镉砷的差异 | 第96-97页 |
2.5 根表铁膜与水稻根中镉砷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97-99页 |
2.6 土壤镉砷交换态含量与水稻各部位镉砷含量的关系 | 第99-100页 |
2.7 土壤镉砷毒性浸出含量与水稻各部位镉砷含量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5页 |
3.1 水稻各部位镉砷含量和累积的差异 | 第102页 |
3.2 镉砷生物有效性的表征 | 第102-103页 |
3.3 根表铁膜的作用 | 第103-104页 |
3.4 组配改良剂的适宜施用量 | 第104-105页 |
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组配改良剂对镉砷在土壤-水稻中的富集、转运的影响 | 第107-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7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107-108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2.1 组配改良剂对镉砷富集系数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2.2 组配改良剂对镉砷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2.3 组配改良剂对镉砷转运量系数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5页 |
3.1 水稻富集系数与转运量系数的差异 | 第112-113页 |
3.2 水稻各部位转运系数的差异 | 第113-114页 |
3.3 水稻各部位镉砷含量与转运系数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组配改良剂对田间水稻不同生育期镉砷吸收累积的差异 | 第117-135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18页 |
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118-119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0页 |
2.1 不同生育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 | 第119-121页 |
2.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壤镉砷交换态含量变化 | 第121-122页 |
2.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壤镉砷的毒性浸出含量变化 | 第122-123页 |
2.4 不同生育期水稻累积镉砷含量变化 | 第123-128页 |
2.4.1 A矿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累积镉砷含量变化 | 第123-125页 |
2.4.2 B矿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累积镉砷含量变化 | 第125-127页 |
2.4.3 两矿区区糙米无机砷含量变化 | 第127-128页 |
2.5 两矿区水稻生物量变化 | 第128-129页 |
2.6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位镉砷的累积率 | 第129-130页 |
3 讨论 | 第130-134页 |
3.1 不同生育期镉砷累积的规律及差异 | 第130-131页 |
3.2 两矿区土壤-水稻中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 | 第131-132页 |
3.3 田间实验与盆栽实验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 | 第132-134页 |
4 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9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2 组配改良剂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技术 | 第136-137页 |
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7页 |
4 存在的不足 | 第137-138页 |
5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