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家庭暴力犯罪证据规则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家庭暴力犯罪概述第16-24页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含义第16-18页
        (一) 家庭暴力第16-17页
        (二) 家庭暴力犯罪第17-18页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特殊性第18-22页
        (一) 隐蔽性和身份特定性第18-19页
        (二) 法律规定的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偏低,在定罪情节上规定模糊第19页
        (三) 大部分属于自诉案件,司法救济的困难性第19-20页
        (四) 反复性、循环性和时间持续性第20页
        (五) 缺乏证据性第20-21页
        (六) 普遍性和严重性第21-22页
    三、家庭暴力犯罪的原因第22-24页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第22页
        (二) 社会干预力量的不足第22页
        (三) 证据规则的缺陷第22-24页
第二章 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据问题第24-35页
    一、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种类第24页
    二、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可采性第24-26页
        (一) 家庭暴力犯罪取证的困难性第25-26页
        (二) 家庭暴力案件的公益性第26页
    三、家庭暴力犯罪在证据可采性上的特殊规则第26-31页
        (一) 证据采信上实行相对宽泛的标准第26页
        (二) 家庭暴力犯罪中品格证据的适用第26-29页
        (三) 家庭暴力犯罪受虐妇女综合征证据的适用第29-30页
        (四) 对未成年子女证言的重视第30-31页
    四、国外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问题的研究第31-35页
        (一) 美国在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据规则第31-33页
        (二) 挪威在刑法修正案中惩治家庭暴力的有关经验第33-35页
第三章 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明问题第35-42页
    一、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明主体第35-36页
        (一)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的证明主体第35页
        (二) 公诉追诉原则下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证明主体第35-36页
    二、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明责任第36页
    三、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明标准第36-38页
    四、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证明力第38页
        (一) 受害人陈述的证明力高于加害人的陈述第38页
        (二) 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第38页
    五、家庭暴力犯罪的证明过程第38-42页
        (一) 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举证规则第39页
        (二) 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采证规则第39-40页
        (三) 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查证规则第40页
        (四) 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认证规则第40-42页
第四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的适用现状与缺陷第42-49页
    一、家庭暴力犯罪证据规定的现状与缺陷第42-45页
        (一) 在证明标准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没有做出合理的区分第42页
        (二) 家庭暴力案件取证程序要求过于严格第42-43页
        (三) 规制家庭暴力犯罪证据规则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性第43-45页
    二、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存在的现状与缺陷第45-49页
        (一) 现行的证据适用规则没有考虑到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性第46页
        (二) 干预力量不足,取证受阻第46-49页
第五章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证据适用问题解决的路径第49-57页
    一、制定统一的《反家庭暴力法》,统一家庭暴力证据规则第49-50页
        (一) 建立强制医务人员报告制度第49-50页
        (二) 建立家庭暴力心理伤害司法鉴定机制第50页
        (三) 明确法院在家庭暴力犯罪案件中的取证义务第50页
    二、在证据可采性上与一般案件区别对待第50-53页
        (一) 家庭暴力犯罪在证据可采性上实行相对宽泛的标准第50-51页
        (二) 适用新的证据种类,实行证据能力裁量主义第51-53页
    三、合理分配举证规则,适用表见证明原则第53-54页
        (一) 举证责任的转移原则第53页
        (二) 适用表见证明原则,减轻受害者的举证负担第53-54页
    四、特定情形下降低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证明标准第54-55页
    五、重视间接证据的适用第55页
    六、确定家庭暴力犯罪的公诉追诉原则第55-57页
        (一) 减少受害者中途撤诉的影响第55-56页
        (二) 增强获取证据能力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件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省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平均值检测技术的声光控LED灯组用驱动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