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对李大钊、陈独秀的考察 | 第17-43页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 | 第17-22页 |
第二节 李大钊:唯物史观与“物心两面的改造”之接榫 | 第22-30页 |
第三节 陈独秀:劳苦民众的解放与“造国”需要之合流 | 第30-43页 |
第二章 新民学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接受——以蔡和森、毛泽东为例 | 第43-60页 |
第一节 新民学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 第44-48页 |
第二节 蔡和森:阶级战争乃现世革命唯一制胜方法 | 第48-53页 |
第三节 青年毛泽东:俄式革命“可以预计效果”而“最宜采用” | 第53-60页 |
第三章 五四文学青年的一种选择与向度——以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皈依为例 | 第60-75页 |
第一节 身份定位:五四文学青年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思路与心路: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化向路下的“自解解人” | 第64-75页 |
余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后记 | 第83-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