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分布、发生及危害 | 第9-10页 |
1.1.2 苹果树腐烂病发病因素 | 第10页 |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菌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巢氏PCR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1 传统检测技术 | 第14页 |
1.3.2 生化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1.3.3 巢氏PCR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7-18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3页 |
2.2.1 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2 苹果树木质部及韧皮部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9页 |
2.2.3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rDNA-ITS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19-20页 |
2.2.4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0页 |
2.2.5 苹果树腐烂病菌特异性引物设计及验证 | 第20-21页 |
2.2.6 苹果树腐烂病菌巢氏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21-22页 |
2.2.7 巢氏PCR扩增反应灵敏度的确定 | 第22页 |
2.2.8 苹果树腐烂病菌巢氏PCR体系的正确性验证 | 第22页 |
2.2.9 无症苹果树不同部位组织携带腐烂病菌情况的检测 | 第22页 |
2.2.10 苹果树腐烂病斑周围韧皮部组织带菌情况的检测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3.1 苹果树腐烂病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3.2 苹果树木质部及韧皮部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6页 |
3.2.1 基因组DNA浓度的测定和纯度检测 | 第24页 |
3.2.2 基因组DNA质量电泳效果检测 | 第24-25页 |
3.2.3 基因组DNA随机引物PCR扩增 | 第25-26页 |
3.3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rDNA-ITS基因的PCR扩增 | 第26-27页 |
3.4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7-30页 |
3.4.1 ITS序列分析 | 第27页 |
3.4.2 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30页 |
3.5 苹果树腐烂病菌PCR检测引物特异性测定 | 第30页 |
3.6 苹果树腐烂病菌巢氏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30-33页 |
3.7 巢氏PCR扩增反应灵敏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3.8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巢氏PCR检测体系的可靠性验证 | 第34-35页 |
3.9 苹果树体及病斑周围腐烂病菌分布情况 | 第35-38页 |
3.9.1 不显症苹果树不同部位带菌情况 | 第35-36页 |
3.9.2 不同类型病斑周围组织带菌情况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4.1 苹果树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页 |
4.2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类 | 第38-39页 |
4.3 河北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巢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4.4 苹果树不同组织部位带菌情况 | 第39-40页 |
4.5 不同病斑周围韧皮部组织带菌情况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