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井大气论文--矿井瓦斯论文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煤岩损伤机理及瓦斯运移规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扩展机理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水力压裂煤岩体损伤机理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水力压裂瓦斯运移与富集规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2 薄及中厚煤层水力压裂起裂机理研究第21-47页
    2.1 薄及中厚软煤层赋存特点及应力状态分析第21-25页
        2.1.1 薄及中厚软煤层赋存特点第21-22页
        2.1.2 煤层地应力状态第22-23页
        2.1.3 水力压裂钻孔孔壁应力状态分析第23-25页
    2.2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起裂计算模型第25-27页
    2.3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起裂规律研究第27-34页
        2.3.1 地应力对裂缝起裂的影响规律第27-31页
        2.3.2 煤层倾角对裂缝起裂的影响规律第31-33页
        2.3.3 煤层倾向裂缝起裂的影响规律第33-34页
    2.4 煤层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扩展相似模拟实验第34-46页
        2.4.1 实验方案设计第35-38页
        2.4.2 试验系统第38-39页
        2.4.3 煤层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扩展规律第39-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3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顶板损伤机理研究第47-61页
    3.1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变形力学模型第47-53页
        3.1.1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受力分析第47-48页
        3.1.2 压裂区域顶板损伤力学模型第48-51页
        3.1.3 模型参数确定第51-53页
    3.2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顶板变形数值分析第53-59页
        3.2.1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损伤数值分析模型第53-54页
        3.2.2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损伤数值分析结果第54-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4 煤层水力压裂瓦斯运移富集规律第61-75页
    4.1 水-气驱替基本原理第61-65页
    4.2 水力压裂过程中流体渗流的基本方程第65-67页
        4.2.1 基本假设第65-66页
        4.2.3 流体渗流基本方程第66-67页
    4.3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瓦斯运移模型第67-70页
    4.4 薄及中厚软煤层水力压裂瓦斯运移规律第70-73页
        4.4.1 煤岩体特性对瓦斯运移的影响规律第71-72页
        4.4.2 瓦斯压力对瓦斯运移的影响规律第72-73页
        4.4.3 注水压力对瓦斯运移的影响规律第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煤层水力压裂技术工艺研究及现场试验第75-103页
    5.1 煤层水力压裂技术研究第75-79页
        5.1.1 煤层水力压裂布孔工艺研究第75-76页
        5.1.2 水力压裂钻孔封孔工艺研究第76-77页
        5.1.3 水力压裂工艺及装备第77-79页
    5.2 煤层水力压裂现场试验第79-86页
        5.2.1 实验地点概况第79页
        5.2.2 试验区域地应力测试第79-82页
        5.2.3 试验钻孔布置方式第82-84页
        5.2.4 试验过程第84-85页
        5.2.5 煤层水力压裂起裂压力变化规律第85-86页
    5.3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第86-90页
        5.3.1 地应力监测原理第86-87页
        5.3.2 煤层水力压裂顶板应力变化规律第87-90页
    5.4 煤层水力压裂评价方法研究第90-100页
        5.4.1 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效果评价方法第90-91页
        5.4.2 煤层水力压裂瓦斯运移富集规律第91-97页
        5.4.3 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效果评价第97-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3-107页
    6.1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04-105页
    6.3 展望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附录第117-118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7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7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意女装中结构线的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论山水画笔墨概念的历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