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重金属废水污染概况 | 第12-15页 |
1.2.1 重金属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第13页 |
1.2.3 重金属废水的特征及危害 | 第13-15页 |
1.3 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 | 第15页 |
1.4 重金属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物理法 | 第16页 |
1.4.2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4.3 物理化学法 | 第17页 |
1.4.4 生物法 | 第17-18页 |
1.5 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第18-19页 |
1.5.1 离子交换 | 第18页 |
1.5.2 表面络合 | 第18-19页 |
1.5.3 氧化还原 | 第19页 |
1.5.4 无机微沉淀 | 第19页 |
1.6 重金属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6.1 反应温度 | 第19页 |
1.6.2 pH | 第19-20页 |
1.6.3 生物体投加量 | 第20页 |
1.6.4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 | 第20页 |
1.6.5 吸附时间 | 第20页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7.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重金属铜吸附优势菌株的筛选及耐受性研究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实验菌种的培养 | 第23-25页 |
2.2.2 单一或混合菌株对Cu~(2+)吸附性能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3 重金属铜吸附优势菌株对Cu~(2+)耐受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3.1 Cu~(2+)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2.3.2 吸附性能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2.3.3 耐受性测定结果 | 第29-31页 |
第3章 气单胞菌对铜离子的生物吸附性能研究 | 第31-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吸附流程 | 第31-32页 |
3.3 单因素实验 | 第32-39页 |
3.3.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菌体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Cu~(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5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Cu~(2+)胁迫下气单胞菌生长代谢调控作用研究 | 第41-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4.2.1 气单胞菌的液态培养及Cu~(2+)胁迫实验 | 第41-42页 |
4.2.2 丙二醛测定 | 第42-44页 |
4.2.3 Cu~(2+)浓度测定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4.3.1 Cu~(2+)胁迫下气单胞菌细胞氧化损伤效应 | 第44-45页 |
4.3.2 气单胞菌胞外络合机制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