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交融--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文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0.2 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8-9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0.3.1 关于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总体研究 | 第9页 |
0.3.2 文化角度的研究 | 第9-10页 |
0.3.3 对台湾电影的个案解析 | 第10-11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禁锢与释放:个体性的觉醒 | 第12-20页 |
1.1 性爱:释放的个体意识 | 第12-17页 |
1.1.1 自我意识觉醒:肆意的肉体放逐 | 第12-13页 |
1.1.2 同性之爱的找寻 | 第13-16页 |
1.1.3“台式”含蓄的性爱表达 | 第16-17页 |
1.2 暴力:迸发的生命血性 | 第17-20页 |
1.2.1 原始暴力:自我的宣示 | 第17-18页 |
1.2.2 后现代式的暴力呈现:青春气势的昂扬 | 第18-20页 |
2 束缚与包容:父亲形象的文化指涉 | 第20-26页 |
2.1 权威“父亲形象”:平等意识的压抑者 | 第20-22页 |
2.1.1 台湾电影中的教官形象 | 第20-21页 |
2.1.2 反抗父权的平等性宣示 | 第21-22页 |
2.2 父亲形象的转型:理想青春的庇护所 | 第22-26页 |
2.2.1 淡化权威色彩的父亲形象 | 第22-24页 |
2.2.2 构建精神的平等与对话 | 第24-26页 |
3 浸染与纯化: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身份认同的角力 | 第26-38页 |
3.1 樱与血:异族文化的印迹 | 第26-29页 |
3.1.1 日本文化符号:难以消逝的历史烙印 | 第26-28页 |
3.1.2 恋日情结:被美化的殖民记忆 | 第28-29页 |
3.2 人与环境:台湾在地文化的表达 | 第29-34页 |
3.2.1 台客形象:台湾在地文化的典型符号 | 第30-32页 |
3.2.2 岛屿景观:台湾在地文化的空间建构 | 第32-34页 |
3.3 混血儿:身份的扭曲与认同 | 第34-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