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4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4-25页 |
第2章 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5-3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5-28页 |
2.1.1 省会城市 | 第25页 |
2.1.2 城市公共交通 | 第25-26页 |
2.1.3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 | 第26-2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2.2.1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第28-30页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0-31页 |
2.2.3 责任政府理论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47页 |
3.1 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现状 | 第34-39页 |
3.1.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发展概述 | 第34-35页 |
3.1.2 供给水平和运营规模现状 | 第35-37页 |
3.1.3 公交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 第37-38页 |
3.1.4 政府推动及政策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3.2 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3.2.1 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低下 | 第39-41页 |
3.2.2 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公交分担率低 | 第41-43页 |
3.2.3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不到位 | 第43-45页 |
3.2.4 缺乏社会公众参与 | 第45-46页 |
3.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4页 |
4.1 供给主体单一,部门职责交叉 | 第47-48页 |
4.2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8-50页 |
4.2.1 “公交优先”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48-49页 |
4.2.2 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 第49-50页 |
4.2.3 定价机制和票价制度不合理 | 第50页 |
4.3 市场机制运行不完善 | 第50-51页 |
4.3.1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 第50-51页 |
4.3.2 市场竞争不充分,智能化程度低 | 第51页 |
4.4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 | 第51-52页 |
4.4.1 缺乏完善的社会参与机制 | 第51-52页 |
4.4.2 公众需求导向不明确,信息公开不充分 | 第52页 |
4.4.3 公民自身参与意识欠缺 | 第52页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的借鉴 | 第54-61页 |
5.1 英国伦敦——城市公共交通的国际典范 | 第54-56页 |
5.1.1 政府资金支持,规范服务与运营管理 | 第54-55页 |
5.1.2 注重服务质量考评,票价制定科学化 | 第55页 |
5.1.3 推进节能减排,鼓励“绿色出行” | 第55-56页 |
5.2 中国香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自由化运作 | 第56-58页 |
5.2.1 政府宏观监管,市场自主经营 | 第56-57页 |
5.2.2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智能化 | 第57页 |
5.2.3 限制私家车,严控公务车 | 第57-58页 |
5.3 韩国首尔——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公交都市 | 第58-60页 |
5.3.1 全新的管理机构体系 | 第58页 |
5.3.2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5.3.3 智能化技术系统的应用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完善省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61-71页 |
6.1 扩大供给总量,提高供给效率 | 第61-64页 |
6.1.1 放宽市场准入,引入适度竞争机制 | 第61-62页 |
6.1.2 完善运营管理制度,提升供给效率 | 第62-63页 |
6.1.3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配合 | 第63页 |
6.1.4 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改革 | 第63-64页 |
6.2 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第64-66页 |
6.2.1 健全财税支持体系,科学制定公交票价 | 第64-65页 |
6.2.2 完善公交服务领域的相关法规 | 第65-66页 |
6.2.3 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健全监督机制 | 第66页 |
6.3 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 第66-68页 |
6.3.1 提高“软件”服务水平 | 第66-67页 |
6.3.2 提升“硬件”服务水平 | 第67-68页 |
6.4 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 | 第68-70页 |
6.4.1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 第68-69页 |
6.4.2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倡“绿色出行” | 第69-70页 |
6.4.3 建立健全基于公众需求的回应机制 | 第70页 |
6.5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结论 | 第71页 |
2、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