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铌元素在微合金钢与高纯镍中的晶界偏聚行为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2.1 晶界工程 | 第14-17页 |
2.1.1 晶界工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2.1.2 晶界工程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2.1.3 晶界工程与晶界偏聚 | 第16-17页 |
2.2 晶界偏聚 | 第17-21页 |
2.2.1 晶界内聚力 | 第17-19页 |
2.2.2 晶界偏聚与晶界腐蚀 | 第19-20页 |
2.2.3 晶界偏聚与晶界运动 | 第20-21页 |
2.3 B元素的作用及其晶界偏聚 | 第21-27页 |
2.3.1 B在镍基合金中的作用 | 第21页 |
2.3.2 B在钢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2.3.3 B的晶界偏聚 | 第22-25页 |
2.3.4 B的固溶方式和扩散机制 | 第25-27页 |
2.4 Nb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其晶界偏聚 | 第27-32页 |
2.4.1 Nb在微合金钢中的作用 | 第27-29页 |
2.4.2 Nb析出物 | 第29-30页 |
2.4.3 固溶态Nb及其晶界偏聚 | 第30-31页 |
2.4.4 元素的协同作用 | 第31-32页 |
2.5 固体中的扩散 | 第32-38页 |
2.5.1 扩散的唯象理论 | 第32页 |
2.5.2 随机行走与扩散 | 第32-34页 |
2.5.3 扩散机制 | 第34-36页 |
2.5.4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6-38页 |
2.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2.6.1 选题意义 | 第38页 |
2.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3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3.1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2.1 显微组织结构观察及测试区域标定 | 第41页 |
3.2.2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 第41-42页 |
3.2.3 俄歇电子能谱 | 第42页 |
3.2.4 电子背散射衍射 | 第42-43页 |
3.2.5 正电子湮没寿命 | 第43-44页 |
3.2.6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4-45页 |
4 热变形高纯镍中B的晶界偏聚 | 第45-54页 |
4.1 显微组织结构 | 第45-46页 |
4.2 待测晶界标记 | 第46-48页 |
4.3 B晶界偏聚的二次离子质谱表征 | 第48-51页 |
4.4 B偏聚机制的分析与讨论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冷却过程微合金钢中Nb的晶界偏聚 | 第54-65页 |
5.1 显微组织结构 | 第54-55页 |
5.2 俄歇电子能谱表征 | 第55-58页 |
5.3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 第58页 |
5.4 正电子湮没寿命测试 | 第58-59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59-63页 |
5.5.1 Nb晶界偏聚与晶界结构 | 第59-60页 |
5.5.2 冷却过程中空位型缺陷的行为 | 第60-63页 |
5.5.3 Nb晶界偏聚与空位型缺陷的行为 | 第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微合金钢中Nb、Cu在原奥氏晶界上的协同作用 | 第65-74页 |
6.1 俄歇电子能谱表征 | 第65-66页 |
6.2 二次离子质谱表征 | 第66-69页 |
6.3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 第69-70页 |
6.4 Nb、Cu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70-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B扩散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74-95页 |
7.1 B在bcc-Fe中的固溶方式及扩散机制 | 第74-86页 |
7.1.1 计算参数与模型 | 第74-77页 |
7.1.2 扩散系数计算方法 | 第77-80页 |
7.1.3 B原子固溶方式及其与空位的结合能 | 第80-83页 |
7.1.4 B原子的扩散系数 | 第83-86页 |
7.2 B在fcc-Fe中的固溶方式及扩散机制 | 第86-94页 |
7.2.1 计算参数与模型 | 第86-88页 |
7.2.2 B原子固溶方式及其与空位的结合能 | 第88-90页 |
7.2.3 B原子的扩散系数 | 第90-9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8 结论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