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宁煤集团公司某煤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3 水文与气象 | 第16-17页 |
2.4 矿井生产概况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9-39页 |
3.1 地层 | 第19-22页 |
3.2 矿井构造 | 第22-29页 |
3.2.1 褶曲 | 第23页 |
3.2.2 断层 | 第23-29页 |
3.3 煤层 | 第29页 |
3.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9页 |
3.4.1 井田范围及边界 | 第29-30页 |
3.4.2 含(隔)水层 | 第30-37页 |
3.4.3 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 第37页 |
3.4.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的富水性评价 | 第39-75页 |
4.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39-42页 |
4.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39页 |
4.1.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9-42页 |
4.1.3 GIS与AHP方法耦合进行富水性评价 | 第42页 |
4.2 综合反映含水层富水性的多元地学信息 | 第42-56页 |
4.2.1 充水含水层厚度 | 第43-46页 |
4.2.2 岩芯采取率 | 第46-48页 |
4.2.3 脆塑岩性比 | 第48-51页 |
4.2.4 冲洗液消耗量 | 第51-53页 |
4.2.5 单位涌水量 | 第53-55页 |
4.2.6 渗透系数 | 第55-56页 |
4.3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设计 | 第56-58页 |
4.3.1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 第56页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6页 |
4.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6-57页 |
4.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7-58页 |
4.4 GIS多元地质信息复合叠加的富水性分区 | 第58-63页 |
4.5 煤层顶板充水条件综合分区 | 第63-68页 |
4.5.1 顶板覆岩破坏的分带性 | 第63-64页 |
4.5.2 2~ | 第64-67页 |
4.5.3 2~ | 第67页 |
4.5.4 2~ | 第67-68页 |
4.6 基于富水性分区预测采区矿井涌水量 | 第68-73页 |
4.6.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第68-69页 |
4.6.2 矿井涌水量预算 | 第69-72页 |
4.6.3 涌水量计算结果评价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首采区防治水的措施和建议 | 第75-78页 |
5.1 煤矿水害的防治分类汇总 | 第75-76页 |
5.2 井田防治水措施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