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石墨相氮化碳的荧光探针测定银离子的研究 | 第1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 试剂 | 第13页 |
1.2 仪器 | 第13页 |
1.3 单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的制备 | 第13-14页 |
1.4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 | 第14页 |
1.5 银离子的测定 | 第14页 |
1.6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14-15页 |
1.7 水样的收集和处理 | 第15-16页 |
2 结果 | 第16-24页 |
2.1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 | 第16-17页 |
2.2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17-19页 |
2.3 Ag~+对g-C_3N_4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19页 |
2.4 g-C_3N_4对Ag~+选择性研究 | 第19-21页 |
2.5 Ag~+与g-C_3N_4相互作用的过程 | 第21页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1-24页 |
3 讨论 | 第24-28页 |
3.1 g-C_3N_4纳米薄片的表征 | 第24页 |
3.2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3.3 Ag~+对g-C_3N_4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25页 |
3.4 g-C_3N_4对Ag~+选择性研究 | 第25-26页 |
3.5 Ag~+与g-C_3N_4相互作用的过程 | 第26-27页 |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7-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4.1 g-C_3N_4对Ag~+的定量测定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氮掺杂碳点的荧光猝灭法检测铜离子的研究 | 第29-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试剂 | 第30页 |
1.2 仪器 | 第30页 |
1.3 NCDs的制备 | 第30-31页 |
1.4 NCDs的表征 | 第31页 |
1.5 铜离子的测定 | 第31页 |
1.6 水样的收集和处理 | 第31-32页 |
2 结果 | 第32-40页 |
2.1 NCDs的表征 | 第32-33页 |
2.2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3-35页 |
2.3 Cu~(2+)对NCDs荧光猝灭的研究 | 第35-36页 |
2.4 NCDs对Cu~(2+)选择性研究 | 第36-37页 |
2.5 猝灭机理的研究 | 第37-39页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3.1 NCDs的表征 | 第40页 |
3.2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3.3 Cu~(2+)对NCDs荧光猝灭的研究 | 第41页 |
3.4 NCDs对Cu~(2+)选择性研究 | 第41页 |
3.5 猝灭机理的研究 | 第41-42页 |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42-43页 |
4 结论 | 第43-44页 |
4.1 NCDs对Cu~(2+)的定量测定 | 第43-44页 |
第三部分 Fe_3O_4@ZIF-8 做基质MALDI-TOF MS检测对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 | 第44-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1.1 试剂 | 第45页 |
1.2 仪器 | 第45-46页 |
1.3 Fe_3O_4@ZIF-8 的制备 | 第46页 |
1.4 Fe_3O_4@ZIF-8 的表征 | 第46页 |
1.5 Nitro-PAHs的分析 | 第46-47页 |
1.6 PM2.5 的收集和处理 | 第47-48页 |
2 结果 | 第48-54页 |
2.1 Fe_3O_4@ZIF-8 的表征 | 第48-49页 |
2.2 Nitro-PAHs的分析检测 | 第49-53页 |
2.3 PM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3.1 Fe_3O_4@ZIF-8 的表征 | 第54页 |
3.2 Nitro-PAHs的分析检测 | 第54-55页 |
3.3 PM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5-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4.1 基于Fe_3O_4@ZIF-8 对硝基多环芳烃的检测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综述 | 第6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