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非犯罪化概述 | 第13-19页 |
(一) 非犯罪化的概念 | 第13-16页 |
1. 学界观点 | 第13-14页 |
2. 观点分析 | 第14-15页 |
3. 笔者结论 | 第15-16页 |
(二) 与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厘定 | 第16-19页 |
1. 非犯罪化与犯罪化、过度犯罪化 | 第16-17页 |
2. 非犯罪化与非刑罚化 | 第17-19页 |
3. 非犯罪化与合法化 | 第19页 |
二、非犯罪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一) 自由主义及人权保障 | 第20-22页 |
1. 自由主义 | 第20-21页 |
2. 人权保障 | 第21-22页 |
(二) 刑法谦抑性 | 第22-25页 |
1. 刑法谦抑性概说 | 第22-24页 |
2. 刑法谦抑性与非犯罪化 | 第24-25页 |
(三) 法益保护主义 | 第25-26页 |
1. 法益保护概说 | 第25页 |
2. 法益保护与非犯罪化 | 第25-26页 |
(四) 犯罪的相对性 | 第26-27页 |
1. 犯罪相对性概说 | 第26-27页 |
2. 犯罪相对性与非犯罪化 | 第27页 |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犯罪化的合理依据 | 第27-38页 |
(一) 政策依据——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倡导和实施 | 第27-30页 |
(二) 法律依据——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 | 第30-32页 |
1. 对我国刑法第3 条的“罪刑法定”的分析 | 第30-32页 |
2. 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与罪刑法定原则不相冲突 | 第32页 |
(三) 现实依据——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况 | 第32-38页 |
1. 主体的特殊性 | 第32-35页 |
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立法缺陷 | 第35-38页 |
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 | 第38-55页 |
(一) 路径选择 | 第38-39页 |
(一) 实现条件 | 第39-43页 |
1. 适用的原则 | 第39-41页 |
2. 适用的对象 | 第41-42页 |
3. 适用的条件 | 第42-43页 |
(三) 实现内容 | 第43-55页 |
1. 立法层面 | 第43-45页 |
2. 司法层面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