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装夹布局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体系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装夹布局的静力学分析模型 | 第16-3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局部变形 | 第16-21页 |
2.2.1 工件-夹具接触建模 | 第16-17页 |
2.2.2 工件-夹具接触变形 | 第17-19页 |
2.2.3 局部变形 | 第19-21页 |
2.3 工件位置偏移 | 第21-28页 |
2.3.1 静力平衡条件 | 第21-22页 |
2.3.2 摩擦锥 | 第22-23页 |
2.3.3 接触力与局部变形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4 工件位置偏移和局部变形关系 | 第24-26页 |
2.3.5 最小余能原理 | 第26-27页 |
2.3.6 求解技术 | 第27-28页 |
2.4 应用实例 | 第28-35页 |
2.4.1 有摩擦的静态加工变形 | 第29-30页 |
2.4.2 无摩擦的静态加工变形 | 第30-32页 |
2.4.3 工件上点的位置偏移 | 第32-35页 |
2.5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刚性工件装夹布局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方法 | 第36-64页 |
3.1 引用 | 第36页 |
3.2 系统的能量 | 第36-41页 |
3.2.1 工件的势能 | 第36-39页 |
3.2.2 工件的动能 | 第39-40页 |
3.2.3 能量的消耗 | 第40-41页 |
3.3 工件位置偏离的动力学模型 | 第41-43页 |
3.3.1 运动微分方程 | 第41-42页 |
3.3.2 约束条件 | 第42页 |
3.3.3 模型求解 | 第42-43页 |
3.4 工件位置偏离的控制方法 | 第43-45页 |
3.4.1 优化模型 | 第43页 |
3.4.2 求解技术 | 第43-45页 |
3.5 实例与实验 | 第45-63页 |
3.5.1 矩形工件装夹布局 | 第45-46页 |
3.5.2 动力学求解分析 | 第46-48页 |
3.5.3 工件位置偏离分析 | 第48-55页 |
3.5.4 装夹元件的位置优化 | 第55-58页 |
3.5.5 不同分析方法的工件位置偏离比较 | 第58-63页 |
3.6 结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柔性工件装夹布局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方法 | 第64-79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工件-夹具的接触模型 | 第64-67页 |
4.2.1 接触的替代 | 第64-66页 |
4.2.2 确定弹簧的刚度 | 第66-67页 |
4.3 有限元参数优化理论 | 第67-69页 |
4.3.1 简述APDL语言 | 第67页 |
4.3.2 命令流文件的使用 | 第67页 |
4.3.3 ANSYS的结构优化过程 | 第67-68页 |
4.3.4 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4.4 框类薄壁件的模态分析与优化 | 第69-78页 |
4.4.0 模态分析的动力学模型 | 第69页 |
4.4.1 模态分析的过程 | 第69-71页 |
4.4.2 模态分析实验与结果 | 第71-73页 |
4.4.3 装夹布局优化 | 第73-78页 |
4.5 结论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总结 | 第79-80页 |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工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