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电化学发光分析 | 第10-15页 |
1.1.1 概述 | 第10页 |
1.1.2 电致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1.1.3 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4 电致化学发光方法的实际应用检测 | 第13-15页 |
1.2 生物传感技术 | 第15-16页 |
1.2.1 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页 |
1.2.2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 第15-16页 |
1.3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6-19页 |
1.3.1 纳米材料定义及其特性 | 第16-17页 |
1.3.2 几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5 伴刀豆球蛋白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6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第2章 基于葡萄糖和苯环化右旋糖酐对伴刀豆凝集素A结合位点的竞争反应构建的新型无酶电致化学发光葡萄糖传感器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3 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传感器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纳米复合材料的SEM,FTIR,XRD和UV-vis表征 | 第27-28页 |
2.3.2 电极修饰过程的ECL和CV表征 | 第28-29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2.3.4 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的响应 | 第31-32页 |
2.3.5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32页 |
2.3.6 回收实验 | 第32-33页 |
2.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Ag掺杂的g-C_3N_4的新型“on-off”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伴刀豆球蛋白A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3 Ag掺杂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4 PANI-PTCA-DexP-GOD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6页 |
3.2.5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6 生物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3.3.1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37-40页 |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ECL,CV和EIS表征 | 第40-41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3.3.4 “on-off”体系的机理讨论 | 第42-44页 |
3.3.5 生物传感器对Con A的响应 | 第44-46页 |
3.3.6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46-47页 |
3.3.7 回收实验 | 第47页 |
3.4 结论 | 第47-50页 |
第4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氨基硫脲功能化的铂镍纳米立方构建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伴刀豆球蛋白A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4.2.3 PtNi NCs的制备 | 第52页 |
4.2.4 GOD-AuNPs-TSC-PtNi NCs的制备 | 第52页 |
4.2.5 AuNF/Zn-SnO2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6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53-54页 |
4.2.7 生物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4-55页 |
4.3.2 生物传感器的ECL和CV表征 | 第55-56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4.3.4 不同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ECL响应 | 第57-59页 |
4.3.5 生物传感器对Con A的响应 | 第59-60页 |
4.3.6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第60页 |
4.3.7 回收实验 | 第60-61页 |
4.4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