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论文选题的先进性及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 第21-23页 |
2.2 当季动态施肥试验 | 第23-24页 |
2.3 室内氮素添加培养试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施氮水平对不同基础肥力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6-31页 |
3.1 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施氮水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施氮水平对不同基础肥力土壤有机碳组分数量的影响 | 第31-37页 |
4.1 施氮水平对SOC、ROC及氧化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31-34页 |
4.2 施氮水平对轻、重组中有机碳含量及LFOC/SOC比的影响 | 第34-36页 |
4.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施氮对当季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影响 | 第37-61页 |
5.1 施氮对土壤养分性状的动态影响 | 第38-41页 |
5.2 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影响 | 第41-51页 |
5.3 施氮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51-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研究 | 第61-97页 |
6.1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 第61-67页 |
6.2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75页 |
6.3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75-81页 |
6.4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81-85页 |
6.5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第85-90页 |
6.6 氮素添加数量对混以秸秆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 第90-95页 |
6.7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氮素形态组合对混以秸秆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研究 | 第97-127页 |
7.1 氮素形态组合对土培条件下养分性状的影响 | 第97-103页 |
7.2 氮素形态组合对土培条件下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3-110页 |
7.3 氮素形态组合对土培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7.4 氮素形态组合对土培条件下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7.5 氮素形态组合对土培条件下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7.6 氮素形态组合对混以玉米秸秆土壤中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7.7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