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2-18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五、主要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指导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18-30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第18-20页
        一、马克思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概括第18-19页
        二、马克思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本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第19页
        三、马克思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19-20页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论述第20-24页
        一、习近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重要论述的基本概括第20-22页
        二、习近平重要论述与本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第22-23页
        三、习近平重要论述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23-24页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第24-26页
        一、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概括第24-25页
        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本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第25页
        三、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25-26页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第26-28页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概括第26-27页
        二、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本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第27页
        三、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27-28页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第28-30页
        一、区域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概括第28页
        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本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第28-29页
        三、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第29-30页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第30-41页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第30-34页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第30-31页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31-32页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32-34页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第34页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第34-41页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理第34-37页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发展趋势第37-41页
第三章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未来走向第41-54页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情况第41-42页
        一、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奠定良好基础第41页
        二、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优化升级第41-42页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就第42-46页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第42-45页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第45页
        三、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第45-46页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第46-48页
        一、政府主导倾向较大,政策红利逐渐减小第46页
        二、结构相似度较高,创新能力不足第46-47页
        三、经济发展拓展受限,外部波动影响大第47-48页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第48-49页
        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48页
        二、不断推进创新的差异化和能力提升第48-49页
        三、不断降低对外依赖度拓展发展新空间第49页
    第五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第49-50页
        一、主要产业集聚带的调整方向第49-50页
        二、非主要产业集聚带的调整方向第50页
    第六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调整思路第50-54页
        一、主要产业集聚带的转型升级“结构高度化”第50-52页
        二、非主要产业集聚带的梯度承接“点域扩展型”第52-54页
第四章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现状第54-66页
    第一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历史演进概况第54-59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第54-55页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第55-58页
        三、党的十八大至今第58-59页
    第二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形成原因分析第59-61页
        一、全国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和影响黑龙江产业结构第59-60页
        二、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60页
        三、国家战略与宏观调控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60-61页
    第三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第61-66页
        一、产值分布结构分析第61-65页
        二、劳动力分布结构分析第65-66页
第五章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6-73页
    第一节 第一产业稳固但缺乏比较优势第66-68页
        一、基础地位牢固但现代化程度不高第66-67页
        二、资源禀赋优越但品牌影响力不高第67页
        三、粮食作物比重大但比较收益不多第67-68页
    第二节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第68-70页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第68页
        二、产权结构性矛盾明显第68-69页
        三、产品结构性矛盾较大第69-70页
    第三节 第三产业比重虚高且发展不足第70-73页
        一、发展水平偏低,有效供给不足第70页
        二、内部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第70-71页
        三、跨界融合不深,协同互动不足第71页
        四、居民收入偏低,服务消费受限第71页
        五、企业竞争力弱,人才结构性失衡第71-73页
第六章 中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借鉴第73-89页
    第一节 日韩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3-79页
        一、日本福冈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3-74页
        二、日本九州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4-76页
        三、韩国仁川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6-77页
        四、韩国大丘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7-79页
    第二节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9-83页
        一、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79-81页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第81-83页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第83-89页
        一、日韩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比较第83-84页
        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模式比较第84-86页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模式对黑龙江省的借鉴之处第86-89页
第七章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第89-102页
    第一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第89-90页
        一、第一产业:促进“三产融合”第89页
        二、第二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第89页
        三、第三产业:实现价值链增值第89-90页
    第二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第90-91页
        一、融合发展原则第90页
        二、集群发展原则第90-91页
        三、协调发展原则第91页
        四、外向发展原则第91页
    第三节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目标模式第91-102页
        一、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模式第91-94页
        二、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目标模式第94-96页
        三、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中期目标模式第96-98页
        四、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远期目标模式第98-102页
第八章 实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目标模式的路径第102-114页
    第一节 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第102-104页
        一、加快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第102页
        二、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第102-103页
        三、推动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优化升级第103-104页
    第二节 新兴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第104-111页
        一、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定位第104-106页
        二、重点发展新兴智能优势产业第106-109页
        三、促进新兴服务业价值链延伸第109-111页
    第三节 跨国产业实现深度合作第111-114页
        一、在中俄沿边地区合作中发挥比较优势第111页
        二、在东北亚自贸区建设中推动金融深化第111-112页
        三、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国产业合作第112-114页
第九章 实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目标第114-121页
    第一节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获取外部发展动力第114-116页
        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与发达省市对口合作第114页
        二、充分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产业集聚政策第114-115页
        三、充分利用“哈长城市群”建设项目第115-116页
    第二节 推动地方政策创新,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第116-117页
        一、加大金融财税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力度第116页
        二、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落户黑龙江第116-117页
        三、促进黑龙江省科技创新领域的制度改革第117页
    第三节 加强人力资本培育,激发内在创新潜力第117-119页
        一、争取国家政策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第117-118页
        二、以产业发展平台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第118页
        三、全力提高福利待遇抑制人才继续外流第118-119页
    第四节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增强产业成长动力第119-121页
        一、加强第三方评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119页
        二、进一步减政放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第119-120页
        三、转变思维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地区历代牡丹名园考证研究
下一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西藏垂穗披碱草抗冷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