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缩略语 | 第14-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0页 |
1.1 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2 聚合物胶束的靶向基团修饰 | 第23页 |
1.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制剂中应用 | 第23-25页 |
1.4 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逆转 | 第25-26页 |
1.5 课题的提出(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论文框架图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两系列(LA,CL)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4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1 基于β-环糊精的系列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以及聚乙二醇-聚已内酯的合成 | 第31-33页 |
2.2.1.1 合成路线 | 第31页 |
2.2.1.2 合成步骤 | 第31-33页 |
2.2.2 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33页 |
2.2.3 聚合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 | 第33-3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2.3.1 聚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4-37页 |
2.3.2 聚合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聚合物胶束的载药及性能评价 | 第41-56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2.1 阿霉素的包载 | 第42-43页 |
3.2.2 多烯紫杉醇的包载 | 第43-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3.1 聚合物胶束对阿霉素的包载 | 第46-49页 |
3.3.2 多烯紫杉醇的包载 | 第49-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叶酸修饰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及其对药敏肿瘤的作用评价 | 第56-77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4.2 合成方法及表征 | 第57-59页 |
4.2.1 叶酸-聚乙二醇-聚乳酸-β-环糊精聚合物(FA-PELA-CD)的合成 | 第57-59页 |
4.2.2 表征 | 第59页 |
4.3 聚合物对阿霉素的包载、表征以及药物释放情况 | 第59-60页 |
4.3.1 叶酸修饰的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对阿霉素的包载及表征 | 第59页 |
4.3.2 FA-PELA-CD包载的阿霉素的释放 | 第59-60页 |
4.4 聚合物胶束体外细胞水平研究 | 第60-61页 |
4.4.1 细胞培养 | 第60页 |
4.4.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0-61页 |
4.4.3 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 | 第61页 |
4.4.4 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 | 第61页 |
4.5 体内药效学评价叶酸修饰的聚合物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61-63页 |
4.5.1 动物模型 | 第61-62页 |
4.5.2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62页 |
4.5.3 药物体内脏器分布实验 | 第62页 |
4.5.4 组织切片分析 | 第62-63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4.6.1 合成与表征 | 第63-64页 |
4.6.2 聚合物对阿霉素的包载 | 第64-65页 |
4.6.3 包载阿霉素的叶酸聚合物胶束释药情况 | 第65-66页 |
4.6.4 体外细胞毒性 | 第66-67页 |
4.6.5 流式细胞术法以及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 | 第67-71页 |
4.6.6 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71-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聚合物胶束对耐药肿瘤的作用评价及机制研究 | 第77-107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7-78页 |
5.1.1 实验试剂、材料以及细胞 | 第77-78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7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8-87页 |
5.2.1 体外细胞毒性 | 第78-79页 |
5.2.2 细胞凋亡实验 | 第79页 |
5.2.3 细胞内R123积累实验 | 第79-80页 |
5.2.4 细胞内ATP水平检测 | 第80-81页 |
5.2.5 P-gp ATP酶活性检测 | 第81-82页 |
5.2.6 聚合物胶束对细胞表达P-gp的影响 | 第82页 |
5.2.7 RT-PCR | 第82-83页 |
5.2.8 LDH含量测定 | 第83-84页 |
5.2.9 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测定 | 第84页 |
5.2.10 线粒体膜电位MMP测定 | 第84-85页 |
5.2.11 斑马鱼体内逆转耐药研究 | 第85-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5页 |
5.3.1 载阿霉素聚合物体外细胞毒实验 | 第87-89页 |
5.3.2 DOX引起的细胞凋亡 | 第89-91页 |
5.3.3 R123在MCF-7/ADR细胞内的累积 | 第91-93页 |
5.3.4 ATP耗竭实验 | 第93-94页 |
5.3.5 聚合物对ATP酶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6 聚合物对MCF-7/ADR细胞表达P-gp蛋白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7 聚合物对MDR1基因的调控 | 第98-99页 |
5.3.8 LDH含量检测、ROS实验以及MMP检测 | 第99-100页 |
5.3.9 聚合物胶束逆转P-gp介导的阿霉素耐药在斑马鱼模型上的研究 | 第100-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全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综述 | 第115-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