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国外学者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国内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2-16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三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18-27页 |
(一) 又红又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曲折中产生(1987-1996) | 第18-22页 |
1.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峻挑战 | 第18-19页 |
2.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探讨 | 第19-21页 |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 | 第21-22页 |
(二) 一专多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前进中改革(1997-2004) | 第22-24页 |
1.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第22-23页 |
2.改革:整合二级学科、成立研究基地 | 第23-24页 |
(三) 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反思中转向(2005-至今) | 第24-27页 |
1.背景: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 第24页 |
2.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成立 | 第24-27页 |
二、又红又专:1987-1996 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7-36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又红又专”模式的培养前提 | 第27-29页 |
1.培养主体:较年轻、非专业的教师队伍 | 第27-28页 |
2.培养对象:思想政治实践经验者 | 第28-2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又红又专”模式的培养体系 | 第29-33页 |
1.培养目标:又红又专 | 第29-30页 |
2.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为主 | 第30-32页 |
3.培养机制:导师小组制、全免奖励机制 | 第32-33页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又红又专”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 第33-36页 |
1.“又红又专”培养模式具有政治导向功能 | 第34页 |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遭受质疑、招生规模较小 | 第34-36页 |
三、一专多能:1997-2004 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36-4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模式的培养前提 | 第36-38页 |
1.培养主体:教师队伍学历整体提升 | 第36-37页 |
2.培养对象: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 第37-3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模式的培养体系 | 第38-41页 |
1.培养目标:一专多能 | 第38页 |
2.课程内容:突出邓小平理论、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38-41页 |
3.培养机制:单一导师制、奖助学金主导的奖励机制 | 第41页 |
(三)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一专多能”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 第41-43页 |
1.教师学历整体提升、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 | 第41-42页 |
2.局限性:网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兴起较晚 | 第42-43页 |
四、综合能力:2005 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43-5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能力”模式的培养前提 | 第43-45页 |
1.培养主体: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 第43-44页 |
2.培养对象:统考、保送和自主的招生形式 | 第44-4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能力”模式的培养体系 | 第45-50页 |
1.培养目标:综合能力 | 第45-46页 |
2.课程内容:求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异(具体研究方向) | 第46-49页 |
3.培养机制:一导多生制、多样化的奖励机制 | 第49-50页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 第50-52页 |
1.量上满足社会需求 | 第50-51页 |
2.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 第51-52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 第52-63页 |
(一)相对减少跨专业考生人数 | 第53-54页 |
1.控制跨专业生源的比例 | 第53页 |
2.避免专业考试与统考科目的重复 | 第53-54页 |
3.增强结构化面试的程度 | 第54页 |
(二)增加方法类和思维创新类课程 | 第54-58页 |
1.方法课程丰富化 | 第55-56页 |
2.创新课程多样化 | 第56-57页 |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57-58页 |
(三)多种制度相乘 | 第58-60页 |
1.鼓励实行弹性学制 | 第58-59页 |
2.实行“三助一辅”制度 | 第59-60页 |
3.实行“双导师”制度 | 第60页 |
(四)打破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 | 第60-63页 |
1.打破单一的总结性评价 | 第61页 |
2.过程性评价注重层次性与连续性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