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微孔淀粉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1.1 天然淀粉颗粒的结构 | 第10页 |
1.2 微孔淀粉的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3 微孔淀粉的制备方法及制备工艺 | 第13-16页 |
1.3.1 制备方法 | 第13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3.3 酶法生产玉米、马铃薯微孔淀粉旳优化工艺参数 | 第14-16页 |
1.4 微孔淀粉的生产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马铃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及实验室放大探索 | 第19-38页 |
引言 | 第19页 |
2.1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实验用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2.1.2实验用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2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原淀粉颗粒的预处理 | 第20-22页 |
2.2.2复合酶解反应 | 第22-23页 |
2.2.3原料量旳放大制备 | 第23-24页 |
2.3制备工艺参数及成品物化性能测定 | 第24-25页 |
2.3.1成品微观形貌分析 | 第24页 |
2.3.2成品得率旳测定 | 第24页 |
2.3.3成品水解率的测定 | 第24页 |
2.3.4成品的吸附性能測定 | 第24-25页 |
2.3.5成品的比表面积、孔容测定 | 第25页 |
2.3.6成品的平均孔径测定 | 第25页 |
2.4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5-36页 |
2.4.1马铃著微孔淀粉的适宜预处理 | 第25-30页 |
2.4.2复合酶解反应各因素的影响作用 | 第30-34页 |
2.4.3马铃薯微孔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玉米微孔淀粉的制备及实验室放大探索 | 第38-48页 |
引言 | 第38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玉米微孔淀粉的酶解反应 | 第39-40页 |
3.2.2 原料的放大制备 | 第40页 |
3.2.3工艺参数及成品物化性能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3.3.1酶解反应的单因素影响实验 | 第41-45页 |
3.3.2微孔淀粉的性能测定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马铃薯微孔淀粉的中试生产制备工艺研究 | 第48-61页 |
引言 | 第48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4.3 中试生产相关工艺参数的调试与优化 | 第50-51页 |
4.4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拟定及相关参数测定 | 第51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5.1 使用工业用酶对马铃薯微孔淀粉制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5.2 更换缓冲液浓度对微孔淀粉的影响 | 第53页 |
4.5.3 更换实验用纯水为工业用水对微孔淀粉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4反应爸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5 反应釜搅拌方式的优化 | 第56-57页 |
4.6 马铃薯微孔淀粉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第57-59页 |
4.6.1产品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7页 |
4.6.2产品的得率 | 第57-58页 |
4.6.3产品的水解率 | 第58页 |
4.6.4产品的吸附性能 | 第58-59页 |
4.6.5产品旳比表面积、比孔容和孔径测定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上清液的回收与利用 | 第61-64页 |
引言 | 第61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5.2.1 上清液组分分析 | 第61-62页 |
5.2.2上清液的回收 | 第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