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5-24页 |
一、论文的写作目的 | 第15-17页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依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概述 | 第24-46页 |
第一节 称谓之争 | 第24-32页 |
一、“被害人”还是“权利人”? | 第24-29页 |
二、“承诺”还是“同意”?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 第32-46页 |
一、概念的聚讼 | 第32-34页 |
二、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概念探究 | 第34-41页 |
三、“推定”的分类 | 第41-46页 |
第二章 国外刑法中的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 | 第46-82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中的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中的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 | 第48-54页 |
一、“违法阻却事由”在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48-49页 |
二、“违法阻却事由”的称谓 | 第49-51页 |
三、主要国家的立法状况与理论学说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各类正当化根据的述评 | 第54-82页 |
一、关于正当化根据的聚讼 | 第55-63页 |
二、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的主导形象分析 | 第63-66页 |
三、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的正当化根据分析 | 第66-82页 |
第三章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出罪理由分析之一——依阶层犯罪论体系为视角 | 第82-142页 |
第一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不属于“违法阻却事由” | 第82-111页 |
一、“同意”的地位之争 | 第82-92页 |
二、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与违法性判断的关系 | 第92-109页 |
三、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不属于“违法阻却事由”的理由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属于“构成要件阻却事由” | 第111-142页 |
一、法益概念的演进史 | 第112-129页 |
二、法益概念的特征分析 | 第129-136页 |
三、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属于“构成要件阻却事由”的理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法益侵害” | 第136-142页 |
第四章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出罪理由分析之二—— 以“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视角 | 第142-187页 |
第一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 第142-157页 |
一、对传统刑法理论中“犯罪阻却事由”之理论地位的诘难 | 第143-145页 |
二、“犯罪阻却事由”的体系地位解决方案之争 | 第145-157页 |
第二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出罪理由 | 第157-171页 |
一、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 第157-163页 |
二、依推定的同意之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 第163-171页 |
第三节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属于“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 | 第171-187页 |
一、“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与罪刑法定主义 | 第172-180页 |
二、“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之存在理由——“万能立法者”之否定 | 第180-187页 |
第五章 依推定的权利人同意之行为的成立要件——以“非正式规范”为核心的分析 . 173 | 第187-218页 |
第一节 行为处于“非正式规范”的效力范围之内 | 第187-194页 |
一、行为所涉事项属于权利人能够自由处置的事项 | 第188-190页 |
二、权利人具有同意能力 | 第190-192页 |
三、被“推定”的权利人意志具有自愿性 | 第192-194页 |
第二节“非正式规范”的构建 | 第194-207页 |
一、就行为所涉事项存在“特定关系” | 第195-197页 |
二、权利人的惯常行为 | 第197-200页 |
三、缺乏权利人之现实意志 | 第200-205页 |
四、情势的紧迫性 | 第205-206页 |
五、行为人对权利人的可能意志具有主观上的认识 | 第206-207页 |
第三节 是否遵循“非正式规范”的判断 | 第207-218页 |
一、判断标准——“社会—般观念” | 第208-211页 |
二、判断方法——“社会一般观念”的“间接在场”与“直接在场” | 第211-218页 |
结语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2页 |
致谢 | 第232-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