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性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论文创新性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环境犯罪刑事和解概述 | 第13-21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6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 第14-16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在环境犯罪中适用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一)环境犯罪具有经济附属性 | 第17页 |
(二)环境犯罪具有时间潜伏性 | 第17-18页 |
(三)环境犯罪具有刑法理论上的双重属性 | 第18页 |
三、刑事和解制度在环境犯罪中适用的可行性 | 第18-21页 |
(一)契合传统的和合理念 | 第19页 |
(二)具备实施的法律基础 | 第19-20页 |
(三)符合环境犯罪的刑罚原则 | 第20页 |
(四)切合环境的保护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现状及评析 | 第21-29页 |
一、我国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现状 | 第21-25页 |
二、我国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评析 | 第25-29页 |
(一)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优势分析 | 第25-27页 |
(二)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域外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启示 | 第29-36页 |
一、域外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9-33页 |
(一)加拿大 | 第29-30页 |
(二)日本 | 第30页 |
(三)德国 | 第30-31页 |
(四)美国 | 第31-32页 |
(五)台湾地区 | 第32-33页 |
二、域外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6页 |
(一)立法体系 | 第33-34页 |
(二)主观形式 | 第34页 |
(三)刑罚内容 | 第34-35页 |
(四)犯罪类型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6-41页 |
一、以法律形式将刑事和解制度规范于环境犯罪 | 第36-37页 |
二、扩大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7页 |
三、规范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阶段 | 第37-38页 |
四、明确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参与主体 | 第38页 |
五、施行特殊环境犯罪刑事和解追溯制度 | 第38-39页 |
六、增加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罚金刑的适用 | 第39页 |
七、完善环境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公众参与制度 | 第39-40页 |
八、建立健全环境犯罪刑事和制度的预防体系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